恒河为什么没有航运能力?很简单,被英国给坑了,印度花大价钱清空淤泥,到头来却发现,恒河最关键的一段——它的出海口和三角洲,属于邻国孟加拉。 一条养育亿万人的母亲河,本该像长江那样货轮穿梭、繁荣四溢,却只能零星小船晃荡,潜力白白埋没。这背后藏着什么猫腻? 恒河这河,在印度人眼里是神圣的母亲河,流经北部平原,灌溉农田,养活上亿人口。可说到航运,它就蔫了。2024年,全年货物吞吐量才1280万吨左右,勉强够长江一个零头。长江那头,港口堆积如山,万吨轮船日夜不息,经济像发动机一样轰鸣。恒河水道浅、弯多,船只能小打小闹,谈不上大动脉作用。这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历史和现实层层卡住脖子。 19世纪中叶,东印度公司为了榨取更多棉花和小麦利润,在恒河流域大建运河系统。主渠长1100多公里,支线绵延数千英里,本是水利工程的骄傲,可实际是为灌溉服务的。1837年阿格拉饥荒闹得天翻地覆,数十万民众饿死,殖民者账上亏空巨大,这下他们下狠手加速挖渠。运河一通,水源全往农田里抽,恒河干流水量被严重分流。结果呢?河道水位不稳,旱季水深浅得可怜,雨季又乱窜,航运从一开始就没谱。 印度独立后,这套老思路没改。1975年法拉卡大坝建起,截走恒河60%的水,本意保加尔各答港不淤,可下游孟加拉干季水流减半,泥沙堆积更凶。上游河床年年抬高,航道浅得连中型船都卡壳。恒河本就靠季风,84%的雨水挤在6到9月,其他时候水量只剩长江同期六分之一。瓦拉纳西段旱季水深1.8米,船过得提心吊胆;雨季涨到15米,洪峰裹泥沙,河床淤得更快。这物理上的锁,英国人浇筑的,印度人接着用,航运潜力就这么被耗干了。 光历史遗留还不够,国界这道坎更要命。恒河出海口在恒河-布拉马普特拉三角洲,这片世界最大冲积平原,10万多平方公里大半在孟加拉国手里。印度管的上游河段,顶多算半条河,真正通海的闸门在别人地盘。印度这些年为激活航运,花大把银子清淤。从加尔各答到瓦拉纳西,工程队挖泥船上阵,预算上百亿美元,目标让水深稳在3米以上。2020年起,核心段落疏浚覆盖数百公里,试图让中型货船通得顺溜。可清到下游,才发现问题:自家河道通了,出海口钥匙在孟加拉那儿攥着。就像自家院子扫得干干净净,大门却打不开,货怎么出?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窝火。1996年12月12日,印孟签了《恒河法拉卡分水条约》,30年期限,到2026年到期。条约定旱季水量共享,设联合河委监测流量,表面上看是共赢。可落实起来,磕磕绊绊不断。 2024年夏天,印度单方面开坝泄洪,孟加拉低地淹成一片,民众闹腾起来,两国关系绷紧。旱季印度截水保自家,涝季又倾倒洪峰,这模式下,合作航运?先别吵架就不错了。2009年内陆水道协议签了,跨境货船手续繁琐,标准不一,实际通行量少得可怜。印度清淤砸钱,孟加拉管出口,航运链条就这么卡在边境,潜力全锁死了。 想想看,印度砸钱清淤的劲头要是转向联合行动,早该不一样了。1996条约虽有缺陷,但它开了头,强调共享而非零和。条约到期在即,印孟得借机升级,纳入航运协议、清淤共建和污染联治。像长江那样,建统一河道局,统筹上游下游,释放经济红利。这不光是技术活,更是政治智慧。 恒河的困境,说到底是发展不平衡的缩影。殖民遗毒还在,国界摩擦不断,内部治理跟不上。可正因如此,更得强调友好协商。我们中国人常说,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水这东西,本就该大家分着用,航运潜力挖出来,惠及亿万民众,才是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