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相信,中国敢在日本侵略中国之时,立即核打击日本本土的原因是,日本认为如果中国核打击日本,美国就会核打击中国,出于害怕美国核攻击中国,中国断然不敢核打击日本。 美日安保条约虽规定“一方受武力攻击时共同应对”,但美国核保护承诺的可靠性始终存疑,从1945年对日核爆到2025年书面承诺“核保护”,美国核政策始终以自身利益为轴心,历史上从未为盟友冒险触发核战争。 2025年,美日同盟所谓“核保护”,不过是战略威慑的障眼法,日本防卫省宣称相关条约适用于钓鱼岛,美国更以“延伸威慑”将核保护书面固化,其妄图搅乱地区和平的野心昭然若揭。 但这种承诺在俄乌冲突中已显露脆弱性,美国未向乌克兰提供核保护,却对日本特殊关照,恰恰暴露其选择性威慑逻辑。 美国核武库虽庞大,但核战争无赢家的铁律从未改变,广岛长崎核爆导致24万平民死亡,核冬天理论更证实核战将导致全球气候剧变、农业崩溃,任何参战国都将自食恶果。 自1964年成功引爆首颗原子弹,中国便确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六十载始终坚守,从未动摇。 这一立场绝非妥协退让,而是基于坚实自卫实力的战略抉择,核心直指防御性自卫,旨在打破核垄断、筑牢自身战略安全防线。 相较于美国奉行的“核模糊”策略,中国的明确表态更显责任与担当,也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2022年五核国联合声明强调“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亦呼吁各国遵循“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印证了中国核政策的国际价值。 日本误判的深层危机在于高估美日同盟可靠性、低估中国主权意志。 美国核保护承诺始终以“美国优先”为前提:朝鲜战争中,美国为保自身安全甚至考虑使用核武,却未考虑日本安危。 拜登在广岛再次重申核保护,表面上这是一份承诺,可实际上,,难以真正为相关方提供切实有效的安全保障。 反观中国,自1950年抗美援朝至2025年南海维权,始终以实际行动彰显捍卫领土完整之决心,核武器仅为最后依仗,而国家主权底线,绝不容分毫侵犯. 历史教训与现实逻辑共同揭示:核威慑从非绝对保险,真正的安全来自战略克制与对话协商。 当日本沉迷于“核保护伞”幻觉时,中国正以实际行动作答,通过推进核裁军、参与全球安全治理,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和平绝非凭借军事威慑维系,它的基石是各方对战争代价有着清醒且深刻的认知,唯有如此,方能在理性的权衡中,构筑起持久和平的坚固壁垒。 当日本将安全寄托于他国核保护时,不妨重温广岛长崎的惨痛记忆,核战争没有胜利者,只有共同的毁灭。 唯有摒弃冷战思维,坚持对话协商,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让和平的阳光穿透核阴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