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华人发话:“现在中国若再战日本,撑不了14年”其实不是中国“能撑多久”,

栗頿聊 2025-11-17 09:12:40

一位日本华人发话:“现在中国若再战日本,撑不了14年”其实不是中国“能撑多久”,而是:今天的日本,还有“撑”的资格吗?   表面看,日本制造依旧光鲜,防卫预算屡创新高,但剥开外壳就能发现,其内部早已暗藏诸多难以修复的硬伤,这些短板共同决定了它根本不具备长期“支撑”的底气。   先看产业层面,日本虽然喊着要搞高超音速导弹这类尖端武器,防卫省也申请了创纪录的国防预算,但军工体系的“命脉”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导弹里最关键的精密芯片依赖美国进口,而制造高性能武器离不开的重稀土,日本此前九成以上依赖外部供应,核心来源不言而喻。   即便日本近年急着推进资源多元化,比如投资澳大利亚的莱纳斯稀土公司,首次从中国以外渠道进口镝和铽,还获得了太平洋公海稀土矿区勘探权,计划开采南鸟岛周边的深海稀土资源。   但这些举措要么成本显著高于直接进口,要么仍处于勘探或试采阶段,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供给,日本经济产业省也坦言,未来五年仍需依赖中国稀土。   更要命的是,日本36%的制造业已经转移到海外,本土产业空心化严重,真到战时,想把民用工厂快速转为军工厂,根本就是有心无力。   再看关乎生死的生命线,作为岛国的日本,完全被脆弱的海上运输线“吊命”。   能源方面,石油99%、天然气97.5%、煤炭99.3%都依赖进口,福岛核事故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更是有增无减,这些资源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等咽喉要道运输。   可日本自己的防卫力量根本护不住这条生命线,新组建的“海上运输群”只有百来号人,顶多在近海岛屿间运送补给,完全不具备远洋航线保护能力,在现代区域拒止体系面前,几乎等同于不设防。   吃饭问题同样严峻,粮食自给率仅38%,小麦自给率更是低至14%,一旦运输线被切断,不仅工厂会因缺能停摆,上亿人的饭碗都会受到直接威胁,即便大米自给率较高,也曾因高温减产而紧急进口。   就算外部物资能奇迹般运进来,日本国内的社会与财政状况也撑不起一场战争。   人口结构早已“老龄化”到触目惊心,65岁以上老人占比接近三成,农民平均年龄高达71岁,这样的人口结构,既没人能在工厂里加班加点生产军需,也难以补充足够的兵源。   财政方面更是捉襟见肘,国家债务总额已经超过GDP的两倍,今年的总预算中,国债还本付息和社保开支就占了大头,所谓的“创纪录防卫费”,在这些天文数字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一个和平时期都要为财政赤字发愁的国家,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支撑现代战争的巨额消耗。 “14年”这个历史数字早已不具备参考意义,今天的日本,产业核心依赖外援,国家命脉系于脆弱的运输线,社会根基被老龄化和债务问题不断侵蚀,整个国家的结构性韧性已经严重不足。   谈论战争时长,前提是具备“支撑”的基本资格,而日本当前的种种短板,早已让这种“持久支撑”变成了不切实际的幻觉。

0 阅读:18

猜你喜欢

栗頿聊

栗頿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