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美国海关私吞了中国女人行李箱里面的6800美金,她却开心地笑了,谁也想不到,海关这一举动,让美国付出了难以估量的代价...这女人可不是一般人,她叫林兰英,一位即将改变中国科技版图的顶尖科学家。 “女士,你的现金超过限额,必须没收!”旧金山海关的检查人员举起手中的美元,语气不容置喙。林兰英脸上露出些许慌乱,下意识地攥紧了随身的行李箱,这副模样让检查人员更加确信“抓到了把柄”。 他们把行李箱翻了个底朝天,连衣物都逐件抖落检查,却始终没注意到林兰英毛衣内衬里,用细密针线缝着的小布包。布包里装着的,是6根粗细不一的锗、硅单晶样品,还有几页写满核心数据的技术资料——这些都是美国明令禁止对华出口的半导体核心材料。 这一切都是林兰英精心设计的“声东击西”。早在决定回国前,她就得知美国对华人科学家实施严格的技术封锁,尤其是半导体领域的材料和技术,被列为“最高级别的禁运品”。为了把这些“宝贝”安全带回去,她特意兑换了6800美元现金——这在当时相当于普通美国人两年的工资,故意放在显眼处当“诱饵”。 当海关人员为没收现金沾沾自喜时,林兰英提着“空”行李箱顺利通关。踏上回国轮船的那一刻,她摸着毛衣内衬的布包,泪水夺眶而出:“终于,能把你们带回家了。” 林兰英敢用如此大胆的方式闯关,底气源于她在半导体领域的顶尖实力。1949年,她成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女博士,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半导体学科奠基人之一的皮尔逊教授。 博士毕业后,她凭借在硅单晶制备领域的突破性研究,被美国顶尖的雷声公司高薪聘请为高级工程师。要知道,在当时的美国半导体行业,华人女性能担任高级工程师的,仅有林兰英一人。她不仅掌握着硅单晶拉制的核心技术,还参与了美国早期半导体器件的研发,是行业内公认的“顶尖专家”。 优越的生活条件、光明的职业前景,没有留住林兰英的心。1955年,当她从报纸上看到新中国号召海外人才归国建设的消息时,立刻递交了辞职申请。雷声公司舍不得放走这位核心人才,开出了“年薪翻倍、提供独栋别墅”的优厚条件,甚至承诺为她办理美国永久居留权。 “我的根在中国,祖国需要我,我必须回去。”林兰英拒绝了所有挽留,开始默默准备回国事宜。她知道,美国绝不会轻易放她带走核心技术,于是利用工作便利,悄悄收集锗、硅单晶样品,把关键技术参数记在小本子上,熬了无数个夜晚才完成这些“秘密准备”。 1957年,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林兰英终于拿到回国签证,上演了海关“声东击西”的惊险一幕。 当林兰英带着“火种”回到北京时,眼前的景象远比想象中艰难。当时的中国,半导体领域几乎一片空白,没有像样的实验室,没有专业的设备,甚至连基本的实验耗材都难以配齐。有人劝她:“这里条件太差,不如再想想办法回美国。” 林兰英却笑着摇头,把带回的单晶样品小心翼翼地拿出来:“有这些‘种子’,再加上我们的双手,什么都能造出来。”她主动请缨,牵头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半导体材料研究室,带领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开始了“从零开始”的攻坚。 没有设备,她就亲手绘制图纸,和工人一起敲敲打打制造单晶炉;没有原料,她就带着团队到各地矿山筛选锗矿石,亲自化验提纯;没有参考资料,她就把自己记在小本子上的技术参数整理出来,手把手教给年轻科研人员。 1958年的一个深夜,实验室里的单晶炉终于传出成功的信号。林兰英颤抖着打开炉门,一根亮晶晶的锗单晶赫然在目——中国第一根锗单晶诞生了!仅仅一年后,她又带领团队攻克硅单晶拉制技术,成功拉出中国第一根硅单晶。 这个突破,让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硅单晶制备技术的国家,直接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垄断。消息传出后,国际半导体界震惊不已,谁也没想到,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中国竟然能实现这样的跨越式发展。 林兰英深知,技术可以引进,但人才必须自己培养。她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中,亲自给大学生讲课,带研究生做实验,把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 她的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半导体领域的顶尖人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物理专家王启明,有带领团队攻克芯片制造难题的张汝京,还有不少人成为国内半导体企业的领军人物。有人说:“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半壁江山,都出自林兰英的门下。” 而当年被美国海关没收的6800美元,与林兰英带回的技术和培养的人才相比,简直不值一提。据测算,她带回的单晶样品和技术资料,让中国半导体事业至少少走了20年弯路;她培养的人才,至今仍在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其价值难以用金钱衡量。 2003年,林兰英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在她的追悼会上,无数半导体领域的专家学者自发前来送行,有人举着“中国半导体之母”的挽联,泪水纵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