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本要吸取从甲午战争到918再到77事变的经验教训。中国总是退,总是忍让;最让人头疼的是,中国从来没有灭亡日本的军事计划与准备。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都是过分的善良和平。 最近翻看近代中日关系史,其实越看越让人揪心,那些刻在民族骨血里的伤痛,每一次回望都带着刺骨的清醒。 1894年的夏天,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清政府按照宗藩关系派兵入朝,可谁也没想到,日本早就盯着这个机会,不仅火速增兵,还主动在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甲午战争就这么猝不及防地打响了。 要知道,日本在1887年就拟定了《征讨清国策》,1893年基本完成侵华准备,而清政府这边,北洋水师建成后就没再添新舰,甚至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的炮弹里居然有沙土填充,最终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赔偿两亿两白银,还让日本获得了在中国设厂的特权。 时间来到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的一小段路轨,然后反咬一口说是中国军队所为,当晚就猛攻沈阳北大营。 当时东北军在关外还有近19万兵力,而关东军正规军才1万多人,就算加上“在乡军人”也才3万人左右,可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张学良下令“绝对不抵抗”,让士兵把枪放进库房里挺着死,结果四个多月时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三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 这种忍让并没有换来和平,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的日军以演习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直接开炮攻击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 其实在此之前,日本已经通过《何梅协定》《秦土协定》控制了河北、察哈尔的部分地区,华北驻屯军也从1700多人扩编到5700多人,还在北平周围频繁举行实弹演习,全面侵华的野心早就昭然若揭,而当时的中国,国共两党尚未完全达成合作,军队部署分散,初期抵抗打得异常艰难,北平、天津很快就相继失守。 回顾这三场刻骨铭心的事变,咱们不难发现,中国的退让从来都不是懦弱,而是过分相信“以和为贵”,可对野心家讲和平,就像对饿狼谈慈悲。 唐代白江口之战,唐军的明光铠能挡住日军的刀箭,横刀锋利到能一刀劈断对方兵器,装备上的代差让日军根本无力抵抗,之后几百年都不敢觊觎中原。 明代万历朝鲜之役,丰臣秀吉出动28万大军侵略朝鲜,明朝派16万兵力增援,带着佛郎机、虎蹲炮等新式火炮,平壤之战仅用2个小时就收复城池,虽然花费了1700万两白银,但硬生生熬到日军补给断裂、仓皇撤退。 这两场胜利,哪一次不是靠实打实的装备优势和持久战准备? 可近代以来,咱们总想着“息事宁人”,甲午战争时李鸿章一味避战求和,918时寄希望于国际联盟调停,77事变初期还在边打边谈,这种犹豫和忍让,只会让侵略者得寸进尺。 日本军国主义的本性从来没变,现在他们还在推动防卫体制转型,2024年5月还有三万多日本民众上街抗议新军国主义动向。 说实话,中国从来没有灭亡日本的计划,这不是软弱,而是骨子里的善良,可这种善良必须带点锋芒,没有足够的军事准备和敢打的决心,和平就是纸上谈兵。 历史早就证明,你越退,对方越嚣张,你准备得越充分,对方才越不敢轻举妄动。 和平从来不是忍出来的,而是靠实力挣来的,那些牺牲在甲午战场、东北平原、卢沟桥畔的先烈,早就用鲜血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如今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抬头,我们最该吸取的教训就是丢掉幻想、准备战斗,你觉得对付日本军国主义,最该做好哪项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