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明明签订了友好互助条约,中国还援助朝鲜走出九十年代饥荒,为何当年朝鲜核试验成功后,中国没有反对联合国制裁朝鲜? 2006年,当朝鲜在丰溪里成功进行了核试验,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制裁方案时,中国却投了赞成票。 要理解这个决定,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说起,1992年,中国与韩国正式建交,这在朝鲜眼里是不可接受的,因为韩国是它的直接对手。 虽然中国解释,这是为了适应国际变化,也是为了整个半岛的和平,但朝鲜没买账,认为这是盟友叛变,此后,两国高层关系骤冷,金日成再未来过中国,中朝之间多了道无形的隔阂。 更糟的是,苏联解体后,朝鲜失去了最大的靠山和援助来源,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安全感降到了谷底,外部援助减少,加上对中国的政治不信任,让朝鲜认定要靠自己保命,而核武器成了最核心的选项。 依靠苏联遗留技术和其他途径获取的技术,他们一点点推进核计划,过程隐秘但意志坚定。 虽然政治信任在下降,中国对朝鲜的援助却没断,九十年代的粮荒,中国年年送去大量粮食和必需品,通过铁路和口岸进入朝鲜,数量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的援助总量。 这在民众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但经济上的依赖并没带来政治上的亲近,朝鲜的核计划依旧在推进。 在核试验前,国际社会曾多次尝试阻止,包括六方会谈在内的一系列谈判,中国也投入了大量外交资源,希望通过对话实现半岛无核化。 可相互间的怀疑不断消耗着信任,协议和承诺逐渐形同虚设,直至2006年那声巨响,所有努力化为泡影,局势瞬间紧张,美国、日本、韩国迅速推动联合国出台制裁决议。 摆在中国面前的是一个两难选择:制裁可能让朝鲜局势失控,甚至引发边境危机;不制裁则等于默许核扩散,不但破坏国际核不扩散体系,还可能引发东北亚核竞赛,对中国长远安全构成更大威胁。 经过权衡,中国决定坚持原则,投下赞成票,这不是背弃盟友,而是在更大的战略格局下,维护地区稳定和自身根本利益的必然选择。 核武器让朝鲜短期内觉得安全,但换来的却是更深的国际孤立和巨大的经济代价,对中国来说,这也意味着未来处理中朝关系必须在“友好”和“规则”之间保持平衡。既不能让半岛陷入混乱,也不能对破坏国际安全的行为视而不见。 这种谨慎的外交操作,既体现了对邻国关系的延续,也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