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表示,大陆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省”,把台湾说成是中国一部分,这样“吞并”

千金不及冰麒麟 2025-11-16 00:28:47

赖清德表示,大陆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省”,把台湾说成是中国一部分,这样“吞并”台湾“主权”,是“境外敌对势力”。在两岸关系不断紧张的情况下,这位台湾领导人突然发表这样的言论,把对岸称为“境外敌对势力”,还称对方想要吞并台湾的主权,这到底是出于政治手段,还是隐藏着更大的危机? 两岸关系自赖清德2024年5月就职以来,持续处于高压状态。2025年上半年,中国军机进入台湾防空识别区次数已超900架次,军舰穿越中线常态化,这些动作加剧岛内安全焦虑。与此同时,台湾经济面临多重挑战,2024年GDP增长率仅为3.9%,通胀率升至2.5%,失业率徘徊在3.6%。半导体产业虽仍是支柱,但全球需求波动导致订单减少5%,供应链中断频发,企业利润承压。岛内房价高企,医疗资源紧张,民众生活成本上升明显。这些问题本需政策着力解决,却在赖清德团队的叙事中,被包装成外部威胁主导的局面。国民党在立法院的多数席位,进一步阻挠预算通过,内部分歧放大外部矛盾。赖清德政府借此机会,强化“抗中”框架,试图凝聚绿营支持,但也暴露了治理短板:民生议题被安全议题挤压,民众对长远出路的疑虑渐生。 赖清德于2025年3月13日在会议上,首次公开将中国定义为“境外敌对势力”。根据台湾《反渗透法》,这一定位适用于那些通过非和平手段危害台湾主权的国家或实体。他具体指出,中国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省”表述,将台湾视为其一部分,此举本质上是行政层面的主权吞并,旨在削弱台湾的国际空间和民主制度。赖清德强调,这种行为已从统战渗透演变为直接对抗,包括在岛内发展武装组织和情报网络。为此,他推出17项策略,涵盖情报强化、法律修订和民生防护。其中,恢复军事审判制度针对军内涉嫌泄密案件,增订“对敌效忠罪”条款旨在堵塞漏洞。这些措施表面上强化国防,但实际操作中,审查标准宽泛,可能波及民间交流。国防部长顾立雄主导防务改革,推动废除正步训练和删除“中国现代史”课程内容,军队教育逐步“去中国化”。同时,军官任命权集中,律师背景的顾立雄接管后,防务预算上调至GDP的3.32%,重点采购美制毒刺导弹,并调整军演以贴合美军模式。这些变化虽提升了警戒水平,却也让台军内部士气承压,2024年志愿役现役率不足80%,事故频发如战斗机坠海事件,凸显训练和装备的隐忧。 这一言论的出台,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赖清德执政策略的延续。早在台南市市长任内,他曾参与上海交流,但上台后对台北市长蒋万安出席双城论坛百般阻挠,卡住文书审查,将污水处理和技职教育等民生议题搁置。这种双重标准,反映出其对两岸互动的谨慎态度。17项策略中,第十一条至第十五项聚焦交流审查,禁止高校合作和封禁孔子学院,切断文化纽带。赖清德将这些包装为“保主权”,但岛内蓝营批评其制造“寒蝉效应”,给主张交流的声音扣上“通敌”帽子。反渗透法修订赋予这些措施法理支撑,将两岸从“同属一中”框架转向“国际对抗”模式。全民皆兵计划启动,目标培养40万后备力量,宫庙囤积弹药、派出所配备反坦克火箭筒,甚至动漫展和长跑活动嵌入征兵宣传。这些举措虽意在全民防卫,却忽略了实际执行的复杂性:台军事故率上升,民众对“肉盾”式备战的抵触情绪渐起。赖清德紧抱美国大腿,台积电追加对美投资达1650亿美元,被他称作“台美关系历史性时刻”,实则以产业命脉换取政治靠山。这种路径虽短期稳固绿营票仓,却加剧岛内分裂,蓝绿对峙更烈。 从政治手段角度看,赖清德的表态是经典的“抗中牌”。岛内经济民生问题堆积,农业对大陆市场依赖度高,2021至2023年农产品出口下滑超6亿美元,南投县长公开呼吁调整政策,但当局仅提“开拓其他市场”,忽略农民生计。2024年台湾对大陆和香港出口占比31.7%,顺差699.96亿美元,支撑总顺差大半,却因投资限制和软件禁用而受阻。观光业产值逆差达6922亿新台币,大陆游客锐减,台湾赴陆旅游警示调为橙色,福建上海踩线团申请屡遭“小两会”渠道延宕。经贸脱钩断链的口号虽响亮,实际操作中台商犹豫,生意倒闭频现。这些民生痛点,本可通过务实交流缓解,但赖清德选择强化敌对叙事,转移焦点。蓝营人士被边缘化,30多万陆配家庭面临政治审查阴影,一位大陆配偶仅因表达“期待和平统一”即被撤销居留许可,导致骨肉分离。这样的操作,短期内巩固权力,却让普通民众承受代价:农产品滞销、观光业萧条,失业青年增多。赖清德的“保主权”口号,在数据面前显得空洞,民众对“绿色恐怖”的反感悄然积累。

0 阅读:0
千金不及冰麒麟

千金不及冰麒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