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927年的“征服”计划(田中义一),与1937年600万吨的钢产量,共同构

看懂战事的普通人 2025-11-16 00:23:57

日本1927年的“征服”计划(田中义一),与1937年600万吨的钢产量,共同构成了“蛇吞象”的狂妄!但日本战犯坂垣征四郎的供述,暴露了他们最大的“误判”——他们以为中国“百姓麻木”、“一盘散沙”,却低估了我们“骨子里的民族气节”! 1937年,日本的硬件实力确实构成了“碾压”。他们每年能生产近600万吨钢,而我们才4万吨。他们能造飞机坦克,我们几乎造不出来。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更是扬言要“征服”中国。这套“硬件自信”的背后,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精神”的彻底藐视。 但这套“硬件碾压”的逻辑,恰恰建立在“精神误判”的流沙之上。日本战犯坂垣征四郎在审判时承认,他觉得中国老百姓只管过日子,不会团结对外。另一名军官石原莞尔更是断言,当时的政府和百姓不是一条心。他们只看到了中国当时的“积弱麻木”,却完全错判了中国人民在亡国灭种之际“骨子里的民族气节”。 戴旭“国之大,不在疆域之广,而在精神之立”的论断,就是对这场“误判”的最终裁决。一个国家强不强,关键看民族有没有精气神。日本当年的错判,就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中国的表面问题,没看到中国人民内在的力量。 这段历史也给了今天日本政客最响亮的耳光。当他们再次在《防卫白皮书》中把中国列为“威胁”,在台湾问题上说三道四时,他们面对的早已不是70年前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不仅硬件实力今非昔比,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种凝聚力是什么都打不破的。戴旭所言“网络是捍卫国家利益的上甘岭”,正是这种精神力量在当代的体现。 你怎么看戴旭的“精神之立”? 我的分析,不看热闹,只看门道!最后,希望大家能点击关注,您的点赞关注和评论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感谢大家的喜欢!

0 阅读:27
看懂战事的普通人

看懂战事的普通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