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抛弃丈夫和孩子,从此音信全无。17年,当看到满头白

余军侃武器 2025-11-15 21:42:50

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抛弃丈夫和孩子,从此音信全无。17年,当看到满头白发的王承书时,子女们抱着她大哭:“母亲,你是我们的英雄,这些年你辛苦了!” 1960年秋,北京一个普通家庭的门悄然关上,北大教授王承书背起行囊离去,从此杳无音信。丈夫张文裕和孩子们守着空荡荡的屋子,邻居们议论她抛家弃子。可十七年后,她白发苍苍归来,子女们哭喊着拥抱:“母亲,你是我们的英雄,这些年你辛苦了!”这份“狠心”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家国抉择? 王承书1912年6月26日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父亲王扬滨是清末进士,早年留洋日本,回国后当过官员和高校教授,母亲何世璜出身扬州名门。家里重视教育,从小她就对数学和物理感兴趣,常常钻研父亲的旧书。1930年,她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那时候班上就她一个女生,可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教授们看重她的论文,毕业后她留校当助教,一边教书一边搞研究。 1939年,她和张文裕结婚,两人都是物理专业,志趣相投。1941年,她去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1944年拿到博士学位。那时候中美学术交流少,她是少数进入顶尖学校的东方女性。导师乔治·乌伦贝克夸她天分高,她在美国发表了好几篇关于气体分子运动论的论文,还留校做了研究员。婚后生了孩子,生活安定,可她总想着祖国需要人才。 1956年,全家克服重重阻力回国。飞机落地北京,她抱着孩子走下舷梯,深吸一口故土空气。回国后,她在北京大学当教授,白天上课讲电磁场理论,晚上研究光学仪器。家里日子平淡,她给孩子缝衣服,和丈夫聊国外见闻。谁知国家核工业起步,铀浓缩技术成了瓶颈。她专业对口,又有国外经验,很快就接到调令。 1960年,这份调令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她收拾简单行李,离开北京,去了西部核基地。那是国家保密工程,苏联专家撤走后,留下一堆难题。她一到,就投入铀同位素分离研究。基地条件苦,土坯房,粗粮野菜,可她带头钻研。1961年3月,她转向气体扩散法,培养理论队伍,自学推导级联方程。钱皋韵等同事一起攻关,抓住关键矛盾,求解数学模型。 工作推进中,设备多是遗留的,锈蚀严重。她和团队反复校验数据,优化分离塔设计。1962年到1964年,研制进入攻坚阶段,进度一度卡壳。厂里开会讨论,她负责理论支撑,逐项核验报告,推动净化级联实验。最终,高纯度浓缩铀产出,为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原子弹爆炸提供保障。那一刻,国家国防安全迈出关键一步,她们的付出直接支撑了自立自强。 保密纪律严,她十七年不和家人通信。家书一封不寄,电话不通。北京家里,丈夫带着孩子过日子,邻居误会她不负责任,可他们知道,肯定有国家大事。基地里,她白天查实验,晚上演算公式,手稿摞成堆。同事说她扛事,设备坏了第一个上,数据错了一个人熬夜改。吃窝头咸菜,冬天屋里冻手,她照样守在实验室。 这份工作不光技术难,还考验定力。作为共产党员,她把国家需要放在首位。核工业从零起步,外国垄断技术,中国只能自己摸索。她在气体动力学领域播下种子,奠定铀分离理论基础。后来,国家表彰她为全国科学大会一等奖获得者,还给她核工业功勋奖章。她的研究,不仅帮原子弹成功,还为热核聚变和后续工程打下根基。 1977年,工程逐步解密,她调回北京。冬日,她回到家门前,敲开门。孩子们长大,丈夫守着旧屋。她一头白发,面容消瘦。子女们认出她,冲上前抱紧,大哭起来。老大哽咽说,我们以为你不要我们了。她搂着他们,半天缓过神,对不起,这些年亏欠太多。可孩子们摇头,抹泪说:“母亲,你是我们的英雄,这些年你辛苦了!”客厅里,一家子围坐,诉说这些年的事。丈夫端来热茶,大家慢慢聊起往事。 重逢后,她没闲着,继续在核工业部当研究员和总工程师。办公室里,她审阅报告,指导年轻人攻关气体动力学。退休后,把积蓄捐给希望工程,资料全交给研究院。晚年,她戴老花镜改学生论文,教他们做人做事。常说,为国家出力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何况党员。她1994年6月18日逝世,享年82岁。国家给她立雕像,在天津核理化院,人们驻足缅怀。 王承书的经历,就是那代科技工作者的缩影。个人小家,换来国家大家。她三改专业,从物理到核聚变再到铀分离,一辈子为祖国。回想起来,这样的故事接地气,却有大力量。国家强了,靠的就是这些无名英雄的奉献。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余军侃武器

余军侃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