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表态后,日本国内舆情开始迅速反转了!日本共同通信社撰文——“特朗普总统避免就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的职务问题批评中国”,该报道的评论下面,更多见到的是对“艺伎”首相的批评时,前些天看似“人声鼎沸”的支持声几乎消失不见。 高市早苗上台后就没闲着,一门心思把外交焦点往台湾问题上靠,说白了就是想靠对华强硬巩固右翼基本盘。 就在不久前的国会质询里,她还斩钉截铁地说台湾出现紧急状况就是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言下之意是要动用集体自卫权介入台海冲突,这可不是一时兴起的口嗨,而是她长期以来强硬对华立场的集中爆发。 那段时间,日本右翼媒体跟着大肆炒作,把“对华强硬”包装成“守护日本安全”的正义之举,一时间网上支持高市早苗的声音铺天盖地,仿佛全日本都认同这种激进的对华策略。 可谁都清楚,这种看似统一的舆论氛围,本质上是右翼势力造势的结果,很多普通民众其实是被裹挟在情绪里,并没真正想明白强硬政策背后的风险。 而特朗普的表态,就像一盆冷水浇在了这团虚火上。作为日本最依赖的盟友,美国的态度向来是日本右翼对华强硬的“底气来源”。高市早苗之所以敢在台海问题上大放厥词,说白了就是赌美国会站在自己这边,哪怕不能直接出兵,至少会在舆论上全力支持。 可特朗普偏偏没按常理出牌,面对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的职务问题,他选择了沉默回避,连一句批评中国的话都没说。这个信号传到日本,不啻于宣告高市早苗的“押注”失败——没有美国的背书,她那些看似强硬的表态,瞬间就成了没根没底的空谈。 日本民众也不是傻子,之前被右翼煽动着喊支持,可特朗普一表态,大家立马就反应过来了:跟着高市早苗硬刚中国,美国未必会真帮忙,最后遭殃的还是日本自己。 评论区里的批评声越来越尖锐,“艺伎”这个绰号的讽刺意味也越来越浓——意思是高市早苗只会摆姿态、做表面功夫,就像艺伎表演一样中看不中用,根本没有实际的战略眼光和外交手腕。 有人直接吐槽“首相光顾着讨好右翼,把国家安危当赌注”,还有人质问“真要和中国闹僵,美国会派兵保护我们吗?”,这些疑问戳中了最核心的痛点:日本的对华政策,本质上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可美国从来都是优先考虑自身利益,哪会真为日本两肋插刀。 其实这也不是第一次了,日本政坛的右翼势力总爱拿对华强硬做文章,可每次都绕不开美国这个“关键变量”。高市早苗之前之所以能掀起一波支持潮,就是利用了民众对地区安全的焦虑,再加上右翼媒体的添油加醋,把中国塑造成了“头号威胁”。 可特朗普的沉默打破了这种刻意营造的紧张氛围,让大家看清了一个现实:美国的对华政策充满不确定性,日本盲目跟风强硬,很可能会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毕竟对普通日本人来说,他们想要的是稳定的生活、顺畅的经贸往来,而不是跟着首相的激进策略,把自己推向冲突的边缘。 更有意思的是,这波舆情反转也暴露了日本国内的深层分裂。之前那些支持高市早苗的声音,大多来自右翼团体和保守派选民,他们对美国的依赖根深蒂固,总觉得跟着美国走就不会出错。可随着特朗普态度的明朗,不少原本沉默的中间派民众也站了出来,批评高市早苗的政策“缺乏远见”“不计后果”。 有评论说得直白:“首相以为喊几句强硬口号就能巩固支持率,却忘了日本的安全和经济都离不开与中国的相处,美国靠不住,最终还是得自己承担后果。”这种声音越来越多,也说明日本民众不再轻易被右翼的煽动性言论带偏,开始更理性地看待对华关系。 高市早苗现在算是骑虎难下了。原本想靠对华强硬赚一波政治资本,没想到被特朗普的表态泼了冷水,国内舆情瞬间反转,批评声此起彼伏。她那些之前被奉为“勇敢”的言论,现在全变成了“鲁莽”的证据;之前的支持声越响亮,现在的批评声就越刺耳。更麻烦的是,这波反转还让美日同盟的“不可靠”暴露无遗——日本把美国当靠山,可美国在关键问题上说变就变,根本不管日本的处境。 这种情况下,高市早苗要么硬着头皮继续强硬,可只会遭到更多民众反对;要么调整对华政策,可又会被右翼批评“软弱”,无论怎么选都难收场。 说到底,日本这波舆情反转,本质上是投机性外交遇到了现实的重击。高市早苗想靠炒作对华矛盾巩固政治地位,却忽略了外交政策的根本是维护国家利益,而不是迎合某一派别。特朗普的沉默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日本右翼对华政策的脆弱性,也让民众看清了被裹挟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