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初心已变。说白了,起初俄罗斯要打乌克兰的原因是乌克兰想要加入北约,对俄罗斯造成安全威胁。然而现实却是俄罗斯在取得一些胜利成果之后,不愿意撤回本土反而持续推进。 最开始俄方强调“特别军事行动”的目的是为了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同时表示不会长期占领乌克兰领土。但后来俄军在东部甚至南部推进的行动越来越多。 开始在部分地区设立行政机构,组织选举,并最终宣布将部分地区“纳入俄罗斯版图”。这就跟之前说好的“确保安全”有点搭不上边了。 按理说,如果只是为了安全,那在取得阶段性成果,比如控制一些军事目标之后,应该考虑谈判或者撤军,而不是进一步推进。 从2022年春天到现在,战争已经拖了快三年,乌克兰没有加入北约,北约也没真的出兵乌克兰作战,只是提供了军事援助。但俄罗斯却没有停下脚步,反而在持续增加军事部署。 这时候就不得不让人思考一个问题:俄罗斯的目标是不是已经变了?是单纯的安全防线拓展,还是有更深层的战略意图?从现实看,更像是后者。 看看历史上类似的情形,不少国家在军事行动初期给出的理由往往和后来的行为不一致。比如美国在伊拉克的行动,最开始是因为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后来转向了“重建国家”。 这类情况不是孤例。俄罗斯的行为也似乎在朝着类似的路径发展。战争开始前,乌克兰的确有靠近西方的趋势,但并没有明确加入北约的时间表。 而俄军进入乌东地区之后的动作,不像是短期军事介入,更像是长期控制的准备。再看最近几个月,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的一些地区推动“本地融合”。 包括使用卢布、开设俄语学校、更换网络和广播系统、甚至发放俄罗斯护照。这些做法,不太像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更像是实质性的行政接管。 这些变化从俄罗斯官方媒体和联合国的报告中都能找到痕迹,不是空穴来风。于是很多观察家就开始质疑,是不是俄罗斯的“初心”已经变了。 从一开始说的安全问题,变成了领土扩张或者地缘控制的战略调整。如果从俄罗斯国内政治的角度看,也不难理解这种转变。战争打到一定阶段,国内需要一个可以交代的“胜利成果”。 如果只是说“我们打了一仗,现在安全了”,可能不太够力。但如果说“我们收回了某些历史上属于我们的土地”,这个说法在内部宣传上更容易获得支持。 民族情绪和历史叙述在这种时候就成了重要工具。而乌克兰东部的一些地区,在苏联时期本来就是俄语区,这种背景也被用来合理化当前的行动。 这场战争的持续,还和国际局势密切相关。中东问题、能源博弈、全球供应链紧张,这些都让大国之间的博弈变得更复杂。俄罗斯在这个过程中也在找自己的战略支点。 通过控制乌克兰的一部分地区,不但可以获得军事缓冲带,还可以在黑海、能源管道乃至粮食出口方面掌握更多主动权。这和当初说的“只是怕北约东扩”显然不是一个量级的逻辑了。 当然,从乌克兰的角度来说,他们也没有完全被动。他们在一些战线上重新夺回了部分领土,也在国际上获得了不少支持。 这种拉锯战让局势更加复杂,也让俄罗斯很难轻易抽身。原本说好的“短期行动”,现在变成了“长期消耗”,就算俄罗斯想停,现实也不允许轻易结束,除非能确保某种形式的“胜利”。 所以说,俄罗斯初心变没变,其实从行动上已经有了答案。安全只是开场白,真正的剧本是在战争中不断改写的。 这种“边打边调整目标”的思路,在地缘政治里并不少见,但也会带来长期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当双方都没有明确的退场路径时,这场冲突可能会持续很久。 看得出来,俄罗斯现在的策略已经不是简单的防御,而是在用战争的方式改变地区格局。初心变没变,也许俄罗斯自己心里最清楚。 但对于世界来说,这种变化意味着更多的不稳定,也意味着和平的代价可能远远超出最初的设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