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不用打了,普京背后的靠山浮出水面,不是伊朗更不是中国。有一个国家一直在背后为大俄默默无闻地付出,堪称普京最大的靠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冲突初期,俄罗斯在西方多国联合制裁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海外资产被冻结,关键的国际结算渠道被掐断,能源出口骤减。 就在此时,印度毫不犹豫地接下了大量俄罗斯原油,甚至在几个月内占到了俄油出口总量的近四成。 这些原油大多是大幅折扣的价格,既让印度在能源采购上省下了巨额成本,也为俄罗斯带来了稳定的外汇收入,帮它渡过最艰难的时期。 即便在海运费用上涨导致中俄都暂时减少采购的时候,印度依旧通过易货贸易的方式继续购买俄油,换来的是俄罗斯在面对制裁时不至于出现现金流断裂的风险。 能源只是表面,西方的技术封锁让俄罗斯在无人机和导弹的生产线上陷入困境。印度在这时扮演了一个隐秘而关键的角色,从欧美大量采购军民两用的零部件,再以“普通工业零件”的名义出口到俄罗斯。 这条隐蔽的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保持了俄罗斯的军工生产能力,也让西方的封锁策略出现了漏洞。 美国很快注意到了印度这一举动,甚至不惜以“次级制裁”的方式施压,但莫迪政府并没有因此退步,反而继续维持与俄罗斯的技术合作。 这种态度,让外界意识到,印度的选择并不是一时的外交策略,而是基于长远利益的稳固安排。 支撑这一切的,是利益的深度绑定。印度用比国际市场低三成的价格购入俄罗斯石油,省下的是数百亿美元的外汇;而俄罗斯则在武器和技术领域给足了回报,包括先进装备和涉及战略的核潜艇技术。 双方的合作是建立在互相需要的基础之上,也正因如此,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盟友关系,而是一个经得起现实考验的利益共同体。 有人曾猜测,未来哈萨克斯坦会在俄罗斯的伙伴名单中排名更靠前。但实际的贸易数据摆在那里,俄哈一年双边贸易额不到三百亿美元,而俄印单单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规模就已经远远超过,差距一目了然。 这种合作模式让西方的制裁效果明显减弱,在俄罗斯最需要稳定收入和市场的时候,印度的存在成为普京手里的一张王牌。 越是被制裁,双方的联系就越紧密,从经济到技术,再到外交层面的支持,印度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强化俄罗斯的抗压能力。 这也反映出,在今天的全球格局中,利益驱动型的伙伴关系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不讲究是否在同一阵营,也不必有共同的意识形态,只要能交换对方所需,就能维持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