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宣布 11 月 12 日,日本农林水产省一则公告让不少人直呼看不懂:2026 年度主食用大米产量目标定在 711 万吨,比 2025 年的预估产量整整少了 37 万吨。 这节骨眼上搞减产,简直是往火上浇油 —— 现在日本市面上的大米早就贵得离谱,货架上 5 公斤装的大米,零售价平均卖到 4235 日元,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 200 块,刚上市的新米更有超过 5000 日元的,不少家庭都开始算计着省着吃。 这事儿可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早从 2024 年 7 月起,日本就闹起了 “令和米骚动”,超市里大米断货、限购成了常态,到现在米价还在以每月 10% 的速度往上窜。 2024 年 8 月南海海槽特大地震的临时预警,更是让老百姓疯抢囤积,当时就有地方政府求着中央放储备米,可农林水产省觉得没到紧急程度,还想着高米价能帮衬米农,硬是没出手,这才把小缺口拖成了大麻烦。 这就是长期埋下的隐患撞上了近期的突发状况,一连串问题搅在一起才闹到这步田地。 最先发难的是反常的天气。2023 年日本遇上了 1898 年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持续的高温干旱把水稻的生长节奏全打乱了,当年大米产量直接跌到 661 万吨,连历史峰值的一半都不到。 更糟的是,高温让稻米出现大量 “白垩粒”,米粒发白、口感发渣,好多稻谷根本达不到收购标准,等于产量和品质被一起砍了。 2024 年刚盼来点起色,台风和连绵的异常降雨又把主产区的稻田淹了大半,全年产量只比前一年多了 22 万吨,这点增量连之前的缺口都填不上。 可米价涨得凶,不光是产量跟不上,种地的成本也在往天上窜。 这两年日元贬得厉害,到 2025 年 11 月,对主要货币汇率一路走低,而日本的化肥、农药、农机用的燃料大多靠进口,汇率一跌,这些农资价格直接翻倍。 更头疼的是,日本种地的大多是 65 岁以上的老人,米农平均年龄都 71 了,年轻人不愿接班,人力成本蹭蹭往上涨。 农民种一亩稻子的成本比前几年高了近三成,收购价自然降不下来,最后只能全摊到零售价上。 比天气和成本更要命的,是藏在这背后几十年的政策老毛病,还跟利益集团扯不清。 早从 1970 年开始,日本为了稳住米价,搞了个减耕政策,农民把稻田改种别的作物就能拿补贴,等于逼着大家少种水稻。 这政策一搞就是几十年,好多水田都荒了,就算 2018 年喊停,后遗症也没消,现在日本还有四成水田在执行生产调整,产量早就被框死了。 更矛盾的是,日本一边自己压产量,一边又把进口大门焊死。对外国大米征收的关税高达 778%,超过配额的私人进口,每公斤还要再交 227% 的税,配额卡得也极严。 他们只愿意进点美国加州大米,觉得价格跟国产的差不多,不会冲击市场,压根不敢放开发展中国家的大米进口,怕把本土市场冲垮。 可日本粮食自给率长期就徘徊在 37% 左右,离 50% 的目标差远了,一旦减产,根本没法靠进口补窟窿,只能眼睁睁看着米价涨。 这背后其实是农协在捣鬼。日本农协可不是普通的农民组织,1026 万会员几乎把所有稻农都网罗了,全国 90% 的大米收购、仓储、销售渠道全在它手里,还搞金融、保险这些副业,眼里全是利益。 它跟政界的 “农林族” 议员绑得死死的,农民靠高米价赚钱,就给议员投票;农协赚了钱,再给议员输送利益,形成了死循环。 2024 年产量明明略有回升,农协和批发商却趁机囤积,市场上流通的大米反而少了 21 万吨,摆明了就是抬价。 后来政府想放储备米平抑价格,结果只放了年需求量的 3%,手续又多又慢,根本不顶用。 更讽刺的是,储备米是恒温仓储业的稳定收入,一下子放太多,仓库行业每月要少赚 6 亿日元,还得承担电费人工费,所以放粮根本不积极,而且放出去的米一年内还得回购,等于给未来埋了涨价隐患。 现在定 2026 年减产目标,其实也是被逼出来的。 2025 年预估的 735 万吨产量,已经是靠硬扩种植面积才勉强达到的,可农村就那么点劳动力,荒了的水田也没法一下子复耕,2026 年实在绷不住了才降目标。 但这消息一放,等于告诉市场 “供应更紧张了”,本就居高不下的米价,恐怕还得再涨一截。之前政府想过紧急进口,可农协和农业界闹得厉害,长期的保护政策早就把市场养娇了,根本动不了。 更让人揪心的是,储备米也快见底了。2024 年还有 91 万吨家底,这大半年投了几批,现在就剩 30 万吨左右。 要是再遇上极端天气,连应急的粮都没了。现在日本老百姓抢储备米要排几百米的队,好多学校都开始减少午餐的供米天数。 日本历史上好几次米骚动都引发了政局变动,1918 年的大正米骚动直接逼垮了内阁,这次 “令和米骚动” 能不能推动改革还不好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