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明白了,都以为俄罗斯背后站着的是伊朗、朝鲜,谁能想到,真正撑住俄罗斯的,反而是那个一言不发、一弹未给的中国。 东欧战场上,炮声渐疏,乌克兰情报员盯着屏幕上的数据链条,总以为伊朗无人机和朝鲜炮弹是俄罗斯的救命稻草。可当贸易报表浮出水面,一个东方邻国悄无声息地注入资金,稳住了莫斯科的财政命门。这股低调力量,到底藏着多大能量? 2022年以来,伊朗的短程导弹和察赫德无人机成了俄罗斯前线的常客。这些东西帮着打击乌克兰基础设施,造成不少城市断电。2025年1月17日,俄罗斯和伊朗签了全面战略伙伴条约,10月2日正式生效,涵盖军工领域合作。伊朗议会5月21日批准了这份20年协议,双方想在技术上互补。可伊朗自家也遭以色列和美国打压,生产线上资源紧巴巴,援助量上不去。俄罗斯的军需缺口大,伊朗的无人机虽管用一时,但覆盖不了整个战线。 朝鲜的帮忙更直白。从2023年秋天起,平壤就开始大批出口炮弹和导弹,填俄罗斯火力空缺。到2025年,朝鲜已送去价值近100亿美元的军火,包括500多万发炮弹。情报显示,2024年秋季朝鲜派了1万到1.2万士兵到俄罗斯,伪装成后勤部队,2025年总兵力达1.4万,还补充了3000人替换损失。韩国情报说,最近9月以来,又有5000建设部队过去,帮着修基础设施。俄罗斯用这些弹药在东部推进了些,但质量问题多,哑弹率高,战场上浪费不少。平壤换来俄罗斯的技术援助,像导弹组装图纸啥的,可回报不算多,就几亿美元。俄罗斯领导人在8月公开表扬了这些部队,合作是加深了,但这援助顶多是应急,治不了经济大病的根。 这些军援让俄罗斯在前线硬挺了点,乌克兰起初情报也这么判断,总觉得武器流是关键。可渐渐地,基辅的分析报告变了味儿。经济数据摆在那儿,俄罗斯没因为西方制裁崩盘,反倒靠着东方贸易喘过气来。乌克兰情报机构慢慢醒悟,真正稳住俄罗斯的,是那个没给一颗子弹的中国。 中国对俄罗斯的政策一贯稳健,没搞直接军援,坚持贸易合规,反对单边制裁。2024年,中俄贸易总额创纪录,达2448.1亿美元,同比增1.9%。中国买了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超1500亿美元,这些钱直接进了莫斯科的军费和民生账户。俄罗斯能源出口转向亚洲,中国成了大买家,帮着消化了大部分产能。2025年上半年,贸易小降9.1%,前七个月1260亿美元,但8月出口进口分别85.5亿和93.6亿美元,顺差控制得当。前十个月总贸易1832.4亿美元,下9.5%,但中国仍是俄罗斯最大伙伴,占其出口近四成。 经贸合作接地气,中国出口填了俄罗斯市场空缺。西方品牌撤了,中国汽车、家电、日用品涌进去。2024年,中国机电产品对俄出口增近一半,机床、电子元件、通信设备帮俄罗斯工厂复产。双用货物总额超40亿美元,2025年初虽降了点,但这些东西进军工链,间接稳了供应链。金融上,中俄用本币结算,人民币在俄罗斯储备里占比升到九成,互换协议保流动性,绕开SWIFT禁令。莫斯科交易所里,人民币交易活跃,这套机制让俄罗斯支付进口账单不卡壳。 俄罗斯自家底子也不薄,天然气、石油、粮食、金属是硬通货。制裁下,俄罗斯调供应链,搞内部循环,军工自给率高。能源卖亚洲,粮食自足,2025年GDP增速从2024年的4.3%降到0.9%,世界银行预测全年1.2%,工业产增0.8%。通胀和劳动力短缺是麻烦,但没到崩盘边儿。累计损失超12%,但中国贸易给了缓冲,俄罗斯社会韧性强,经济围堵没压垮它。 乌克兰情报这份醒悟来得及时。基辅报告里,CRINK轴心——中国、俄罗斯、伊朗、朝鲜——成了焦点。伊朗和朝鲜的武器是明面儿,中国是暗线儿。俄罗斯靠军援顶前线,靠经贸稳后方。中国低调高效,没卷入军事,却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深化伙伴关系。 大国博弈里,经济牌往往比军火管用。俄罗斯调整得快,中国合作得实惠,双边贸易虽遇波动,但长远看是互利共赢。乌克兰明白了这点,谈判桌上多出筹码。西方制裁想掐脖子,结果中国订单救场,俄罗斯没趴下。未来,中俄在能源、科技、基础设施上继续携手,欧亚大陆的繁荣有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