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在汉中饿得走不动时,摘了一树红果子吃,没死,还提了神。 后来才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2025-11-15 15:03:32

1935年,红军在汉中饿得走不动时,摘了一树红果子吃,没死,还提了神。 后来才知道,那叫火棘果,维生素C是橘子的十倍。 1935年的汉中山区,寒意已经浸透了秋末的草木。红军长征队伍翻越大巴山后,粮食早就见了底,战士们的背包里只剩几块硬得硌牙的炒面,有的甚至连炒面都耗尽了。连续几天的急行军,加上缺衣少食,很多战士的脸蜡黄蜡黄的,嘴唇干裂得渗出血丝,每走一步都要晃一晃,有的战士实在撑不住,就扶着树干喘粗气,眼神里满是疲惫和饥饿带来的绝望。那天午后,队伍走到一片荒坡,前面的战士突然停下脚步,指着不远处的一丛灌木喊了一声:“快看,有红果子!” 那丛灌木长得不高,枝条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的小红果,像一串串迷你的红灯笼,在枯黄的草丛里格外扎眼。战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敢先吃——长征路上,误食野果中毒的教训太深刻了。有个年轻战士实在饿得发慌,伸手摘了一颗放进嘴里,嚼了嚼,眉头一皱又舒展开:“有点酸,还有点甜,能吃!”话音刚落,大家才敢小心翼翼地摘起来,有的直接用手抓,有的扯下枝条往嘴里塞,没人顾得上擦果子上的尘土,只觉得这小红果又酸又甜,汁水顺着喉咙往下咽,瞬间缓解了喉咙的干渴。 吃了半树果子,战士们慢慢有了力气,原本沉重的脚步变得轻快起来,连呼吸都顺畅了不少。有老兵抹了抹嘴说:“真是救命果啊,刚才都觉得要挺不住了,现在浑身都有劲了!”没人知道这果子叫什么,只记得它红得鲜艳,吃起来酸甜可口,是它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了大家坚持下去的底气。后来队伍走出汉中,遇到当地的老乡,战士们描述起那红果子的样子,老乡才笑着说:“那是火棘果,我们山里人都叫它‘救军粮’,荒年的时候,靠着它能活不少人呢!” 直到多年后,经植物学家研究发现,火棘果不仅无毒,营养价值还高得惊人——每100克果肉中维生素C含量高达250毫克,而橘子的维生素C含量仅约25毫克,整整是橘子的十倍。除此之外,火棘果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族、胡萝卜素以及钙、铁、钾等矿物质,这些营养成分在当时极度缺乏补给的情况下,无疑给战士们的身体注入了关键能量,不仅缓解了饥饿,还增强了抵抗力,让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没有倒下。 想想当年的红军,翻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啃树皮,连一把野果都能当成救命的宝贝。火棘果在山里随处可见,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却在关键时刻成了红军的“续命粮”。这背后,既有大自然的馈赠,更藏着红军战士们在绝境中不放弃的信念——哪怕只有一口吃的,也要坚持走下去,为了心中的理想绝不低头。现在的我们,生活条件好了,超市里的水果琳琅满目,再也不用为了填饱肚子发愁,但我们不该忘记,那些看似平凡的食物,在历史的某个瞬间,曾承载过怎样厚重的希望。 火棘果的酸甜,是红军长征路上的一抹亮色,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见证。它告诉我们,越是艰难的处境,越要学会在平凡中寻找力量,在绝境中坚守希望。如今,汉中的山区里依然长满了火棘果,每年秋天,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枝头,像是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却又充满力量的历史。我们吃着香甜的水果时,不妨想想当年的红军战士,想想那棵救了无数人的火棘树,更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传承好红军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92

猜你喜欢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