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乌克兰消息! 2025年11月14日基辅市市长克利奇科通报,防空警报突然响起,持续了很久,克利奇科市长在电视上说俄军又来炸基辅了,用的无人机和导弹被防空系统拦截了半天,还是有碎片掉下来砸中第聂伯罗区一栋居民楼,导致11个人受伤,好几栋楼着火,最麻烦的是暖气管被震断,整片区域都没了暖气。 这已经不是基辅第一次在寒冬里遭遇能源设施袭击了。所有人都清楚,俄军的目标从来不是单纯的军事打击,而是瞄准了乌克兰人的生存底线——尤其是在零下十几度的冬天,断暖比断粮更致命。基辅的集中供暖系统大多是苏联时期遗留的老设施,像一串脆弱的糖葫芦,暖气管网一断,整片区域瞬间就成了冰窖,这种打击比直接轰炸居民楼更诛心。 拦截率再高也挡不住民生悲剧的发生。乌军总说防空系统拦截了多少无人机、多少导弹,但对第聂伯罗区的居民来说,那些没被完全拦截的碎片、震断的暖气管、烧伤的皮肤,才是最真实的战争记忆。俄军现在越来越多地用“天竺葵”无人机和“伊斯坎德尔”导弹组合攻击,这些武器要么低空飞行躲避探测,要么速度极快难以拦截,就算被打下来,残骸也能造成二次伤害。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已经成了俄乌战场的“冬季常规操作”。早在10月底,乌克兰议员就警告过民众,冬天可能会面临没电没暖的绝境,可现实还是来得这么猝不及防。乌克兰60%的天然气开采能力已经被摧毁,本来就需要靠进口填补缺口,现在暖气管网又遭破坏,就算有天然气,也送不到居民家里。那些受伤的人躺在冰冷的房间里等待救治,老人和孩子裹着厚厚的衣物瑟瑟发抖,这哪里是战场,分明是对平民的集体折磨。 有人说这是战争中的无奈,可这种专门针对民生设施的打击,早已突破了基本的人道底线。俄军嘴上说着打击军事目标,可被炸的总是居民楼、暖气管、热电厂,本质上就是想用寒冬逼迫乌克兰屈服。而乌克兰这边,一边要应对空袭,一边要抢修设施,还要四处筹措资金购买天然气,西方的援助时断时续,普通民众只能在黑暗和寒冷中硬扛。 战争打到现在,双方的攻防已经延伸到了每个家庭的暖气片上。11个受伤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破碎的生活,是整个城市在寒冬中艰难的呼吸。防空警报会停,但寒冬不会,修复暖气管需要时间,可人心的寒意更难驱散。当战争开始以剥夺民生为武器,受苦的永远是最无辜的普通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