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缺德了!”11月3日,辽宁,一男子去吃鱼火锅,入座3分钟后,服务员就将锅端了上来,此后一个小时内,服务员先后8次将鱼肉送来,可男子吃完饭后却打了差评,理由是等了40分钟都没有上鱼!老板无奈只能发布监控自证清白。 最近辽宁一家鱼火锅店遭遇的麻烦,让很多做小生意的人看得心里发凉,老板王女士和丈夫靠这个店撑了好多年,日子虽然不算富裕,但一直踏踏实实做服务。 可一条差评,却差点把他们的生意砸个稀巴烂,事发生在11月3日,那天来了一桌四个顾客,看着也不吵不闹。 可没想到,其中一名男子刚坐下不久,就在网上发了个差评,他写得跟真的一样,说店里让他们干等40分钟不上鱼,催了几次没人搭理。 不但控诉,还很“讲究”地配了张桌角的照片,营造出一种“我被店家欺负”的情绪,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差评刚发出去,他人还在店里吃得挺开心。 等到第二天,这条差评开始在网上被各种转发,文字和图片都一模一样,怎么看都像是“集中攻击”同一家店,王女士这才真正意识到问题不简单。 但监控视频不说假话,店里调出来一看,顾客刚坐下大概三分钟,锅底就端上去了,之后的一个多小时里,店员来回上了八盘鱼肉,还不时问他们要不要添汤、调火。 画面里四个人吃吃聊聊,谁也没因为“等太久”表现出不满,最打脸的一幕是,第七盘鱼端上来时,写差评的那位还主动示意,把鱼给旁边桌去。 这种前后一对比,谁看都知道差评里的内容完全是编出来的,差评造成的伤害来得很快。网络评分一掉,店里的客流量肉眼可见地减少。 短短三天,营业额少了近一万块,一些不了解情况的新顾客直接被吓跑,就连老顾客也接二连三打电话来问是什么状况,王女士气得胸口发闷,却又没地方说理。 她试着联系那名男子,希望把误会说清楚,对方却根本不回,她没办法,只能把监控视频发到网上,让大家看看事实。 结果对方立刻反手一个投诉,说她侵犯肖像权,平台也不问缘由,直接把视频下架,手里有证据却发不出去,那种窒息感可想而知。 王女士没认输,她干脆把视频里所有人的脸都打上大大的马赛克,重新传了上去,这回终于没人能挑刺,视频迅速在网上传播开,舆论完全倒向店家。 许多人看到真相后跑来替她撑腰,有的是老顾客,有的是路人,专门上门消费支持,王女士这才松了口气,但心里的委屈和疲惫,是没人能替她消的。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王女士最终选择报警,她说,她不是为了出气,而是想把事情彻底查清楚,免得以后别人也被这么莫名其妙地砸招牌。 她维权,不是只为了自己的店,也是为了那些老老实实做生意却被恶意差评伤害的人,这一事件说到底,不只是商家与顾客之间的小摩擦,而是整个评价体系暴露出的漏洞。 当差评可以随便写、随便编,当它能轻易让一家店的生意下滑,当事实被弄得不重要,只要喊得响就能造成破坏,那商业环境就会被搅乱。 消费者有权利表达不满,但不能拿着“差评权”当武器,商家要讲服务,但不能被无端的误伤困死。 王女士这次的经历,让不少店家心里一紧,它提醒我们:评价本来是让消费更透明的工具,而不是让无辜的人承受伤害的利器。 只有把规则理顺,让恶意评价承担应有后果,才能让人敢安心做生意,也能让真正的消费者评价被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