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开始在美国量产4纳米芯片,台湾岛内一片哀叹:大陆的预判成真了。想象一下,全

渺远的云娱乐说 2025-11-14 14:41:01

台积电开始在美国量产4纳米芯片,台湾岛内一片哀叹:大陆的预判成真了。想象一下,全球领先的芯片制造商台积电将最先进的4纳米技术转移到美国本土生产,这对台湾会带来多大冲击?几年前,大陆就预测美国会逐步消耗台湾的半导体优势直到榨干,现在看来已经变成现实。 美国为了把台积电这个全球顶尖芯片巨头牢牢绑在自己身上,出手相当阔绰。直接砸出 66 亿美元的现金补助,还搭配 50 亿美元的低成本政府贷款,这还不算完,后续还有税收减免等一揽子福利。 美商务部长雷蒙多甚至直言不讳,这是美国史上首次在本土由美国劳工制造先进 4 纳米芯片,接下来还要继续说服台积电扩大在美产能。更贪心的是,美方后来还抛出 “五五分” 芯片制造的构想,直白要求分走台湾一半的芯片产能,说是要 “保障美国供应链安全”,本质上就是明晃晃的掠夺。 谁都清楚,台积电在台湾的地位有多特殊,说是 “经济压舱石” 都毫不夸张。整个台湾近 20% 的 GDP 都靠半导体产业支撑,而台积电一家就贡献了台湾出口额的近 70%。 围绕着台积电,形成了从芯片设计、材料供应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直接间接创造了上百万个就业岗位。之前台积电台湾员工人均年分红就能达到近 150 万元新台币,这样的高收入岗位,全靠先进制程的技术优势撑着。 可现在,这些核心优势正在被一点点搬到美国,台积电原本计划在亚利桑那州投资 400 亿美元,拿到美国补贴后,直接追加到 650 亿美元,随后又宣布要再投 1000 亿美元,未来几年要在美国建五家晶圆厂,还要导入 2 纳米这种更顶尖的制程技术。 算下来,光是已经确定的投资就超过 1650 亿美元,相当于 1.2 兆新台币从台湾流出,这些资金原本能用来升级台湾本土产线、培育更多半导体人才。 人才流失的情况同样让人揪心,台积电首批派往美国的工程师就有 1000 人,到 2023 年末这个数字已经翻倍。这些可不是普通工人,都是掌握核心技术的骨干力量,他们带着数十年积累的工艺经验和技术诀窍远赴美国。 这些工程师的家庭大多会跟着迁移,算下来差不多有 3000 到 6000 人会长期留在美国,他们的消费、未来的研发劳动力,都彻底与台湾脱节。美国本土的英特尔等企业还在虎视眈眈,专门盯着这些台积电工程师挖角,进一步加剧了台湾研发力量的空心化。 产业链跟着外移的影响也很致命,台积电赴美建厂后,上下游的供应链厂商要么跟着去美国设厂,要么就得承担跨洋供货的额外成本。岛内有工程师估算,光是供应链外移就会导致台湾失去约 5000 个工作岗位,那些选择留下的厂商,因为运输、关税等额外支出,竞争力会大幅下降,慢慢也会被市场淘汰。这就像多米诺骨牌,一个环节动了,整个产业链都会跟着崩塌。 台湾的税收跟着遭了殃,台积电美国工厂的制造成本比台湾高出 50% 以上,营利能力必然受影响,台湾当局能拿到的税收自然大幅减少。而这些本应属于台湾的税收,最后都变成了美国的财政收入,用来补贴美国本土产业。 更要命的是,台积电拿了美国的补贴,就等于被绑上了美国的战车,美方随时能以 “取消补贴”“课以重税” 为要挟,强迫台积电把更多先进制程搬到美国。国民党民代赖士葆早就提醒过,这样下去台积电会彻底失去谈判筹码,只能任由美方摆布。 这一切的发生,和民进党当局的纵容脱不了干系。为了换取美国所谓的 “支持”,民进党当局对台积电赴美投资一路开绿灯,完全不管这会牺牲台湾的经济未来。华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姜韬说得很明白,民进党是在牺牲台湾的发展潜力迎合美国,捞取自己的政治利益。 他们把台积电当成讨好美国的筹码,却忘了这个 “护台神山” 是台湾经济的命脉,一旦被掏空,台湾就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产业优势。 几年前大陆就有人预判,美国拉拢台积电赴美,根本不是为了帮台湾,而是要逐步榨干台湾的半导体优势。当时还有不少人质疑,觉得这是过度担忧,可现在事实摆在眼前。从强迫建厂到追加投资,从提供补贴到索要产能,美国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计划。 美财长早就放话,要把 3 到 5 成的高性能芯片需求转移回美国,如今 4 纳米量产只是开始,2 纳米工厂也已提上日程,台湾的技术优势正在被一点点抽走。 岛内网友看得很透彻,调侃说 “现在是掏产能,下一步就是掏技术,最后台积电就变成美积电了”。原本台湾靠着半导体产业拥有的 “硅盾”,也因为核心产能外移而大幅减损,连带降低了台湾的防务地位。 那些曾经以为靠美国就能高枕无忧的人,现在终于看清,美国从来只把台湾当成棋子,等台湾的半导体价值被榨干,沦为弃子是迟早的事。 台积电在美国量产 4 纳米,不是简单的企业投资行为,而是美国收割台湾核心产业的标志性事件。大陆的预判没有落空,台湾岛内的哀叹也不是无的放矢。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渺远的云娱乐说

渺远的云娱乐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