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商品政治与意识形态化,会摧毁重塑“欧洲技术主权”和德国大国地位的努力与诉求

有渔儿 2025-11-14 13:18:19

技术与商品政治与意识形态化,会摧毁重塑“欧洲技术主权”和德国大国地位的努力与诉求 德国近年来在电信、电商、核电、矿产资源等关键领域主动“筑墙”“限流”,看似与全球化背道而驰,实质是一场以“去风险”“技术主权”为名的战略收缩。 德国这轮“脱钩”不是简单的贸易保护主义,而是一种“防御性自主”战略: 心态上——对全球化从“红利信仰”转为“风险过敏”; 思维上——把经济政策安全化、把技术路线意识形态化; 目标上——通过有限脱钩换取更大战略回旋空间,重塑“欧洲技术主权”和德国自身的大国地位。 1. 从“市场万能”到“供应链主权”——安全压倒效率 过去德国(及欧盟)把比较优势做到极致:电信用华为、电商靠中国小包、核电买俄气、稀土靠中国。疫情+地缘冲突让柏林意识到“关键依赖=战略脆弱”,于是把“供应链韧性”写进国家安全文件: - 电信:2029年前全面拆除华为5G组件,6G直接排除中美技术; - 矿产:风电永磁体2035年50%必须来自非中国供应链,宁可接受20-30%成本溢价; - 核电:即便2022年已弃核,仍投入巨资维持核燃料闭环与废物处置技术,防止在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赛道“未来被卡脖子”。 2. 从“多边开放”到“价值观同盟”——信任先于价格 德国政府公开把“信任”列为采购第一标准,替代过去的“性价比”。对中国、俄罗斯这类“体制竞争对手”,只要技术涉及关键基础设施,就视为“不可信”,哪怕本土或日韩替代品更贵更慢。电商领域取消150欧元以下小包免税,同样以“防止不公平竞争、保护本土零售”为理由,实质是把贸易政策工具化,服务于地缘政治立场。 3. 从“经济优先”到“工业-安全复合体”——国家重新掌舵 德国传统上让企业主导技术路线,如今政府用“专项基金+行政指令”直接下场: - 设100亿欧元“未来通信基金”补贴6G去中国化; - 通过《对外经济条例》修正案,可一票否决外资并购德企(尤其针对中国买家); - 对风电、电池、芯片工厂给予30-40%投资奖励,前提是“去中国化供应链证明”。 这显示其思维已从“企业全球布局”转向“国家定义技术边界”。 4. 从“历史克制”到“正常化焦虑”——借脱钩谋战略自主 德国战后长期把经济嵌入欧盟与北约,避免单独出头。特朗普“美国优先”与中美科技战让柏林发现: - 美国同样可能用长臂管辖制裁德企(北溪2号、伊朗业务); - 中国崛起或让德国沦为“高端供货商”而非规则制定者。 于是“脱钩”成为谋求大国正常化的手段:先拆掉外部依赖,再重建以自己为核心的欧洲产业链,最终争取在人工智能、6G、清洁能源领域拥有与美国并列的话语权。

0 阅读:10

猜你喜欢

有渔儿

有渔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