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王不是混得不好,是混得太像个背景板。 从2005年进中国开始,它就慢半拍。七年只开了52家店,等反应过来要扩张了,KFC早已火到小县城。眼看别人靠“周四文学”引爆社交媒体,它却在一边默默讲“火烤纯牛肉”的老故事。没人骂,也没人夸,是最致命的冷场。 它的品牌心智也没打开。麦当劳靠联名和限定款刷足存在感,肯德基早就把鸡肉卷、小笼包、豆浆做得风生水起。汉堡王守着“原味美式”不松口,偏偏中国消费者早已进阶——要性价比、要花样、要参与感,不是只吃个肉饼就满足。 甚至连外卖都慢了半拍。别人早用数字中台打通会员体系、外卖系统,汉堡王这两年才开始补课。堂食式的慢节奏,怎么扛得住外卖时代的催命节奏? 现在,RBI回购中国区股权,换管理层、找红杉源峰拉资源,看起来是“卖股权”,本质是“自救换血”。好消息是,汉堡王终于意识到问题。坏消息是,现在入局,不是补课,是要赶超别人已经开卷三年的考场。 想活下来,汉堡王得学会三个字:本土化。你要放下“全球统一口味”的执念,去讲中国人听得懂的故事,做他们吃得惯的东西。能不能像麦当劳“金拱门”、肯德基“老北京”,找到和中国市场共情的那条路,才是真考验。 这不是你能不能赢的问题,是你还值不值得被想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