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1月6日报道,红军城这仗彻底绷不住了,俄军刚官宣控制全城后被俘的乌军就吐了猛料,声称最后几天连过期饼干都抢不着,渴了只能喝雨水伤员躺那儿也没人管,而这场熬了这么久的拉锯战终究还是垮了。 (信源:凤凰卫视——红军城失守,俄军猛攻逼和谈,西方援乌已现退缩?) 红军城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它是顿巴斯地区的交通枢纽,拿下这里,俄军就能打通多条补给线。今天咱们就聊聊,这场硬仗到底有多惨烈。 先科普一个关键背景:红军城位于乌克兰东部,名字里的“红军”源自苏联时期的历史传承。 从2022年下半年起,这里就成了俄乌双方的“绞肉机”——城市里的高楼被炮弹削成“楼骨架”,街道上布满弹坑,连自来水管道都被炸断,双方士兵只能在废墟里互相试探。 被俘的乌军士兵伊万在采访中说,他是3个月前被派到红军城的。刚到的时候还有压缩饼干和罐头,可从上个月开始,补给线就被俄军切断了。 “我们躲在地铁站的掩体里,每天每人就分到半块饼干,还是2021年生产的,硬得像石头,得泡着雨水才能咽下去。” 比饥饿更难熬的是缺水。红军城的供水系统早在半年前就瘫痪了,乌军只能靠收集雨水度日。 伊万说,他们用钢盔、弹壳接雨水,沉淀后上面飘着灰尘,下面沉着泥沙,“喝的时候闭着眼往下灌,喝完肚子里直犯恶心,可不喝就活不下去。” 战场医疗更是成了奢望。有个19岁的乌军新兵腿被弹片击中,战友们只能用撕碎的军装给他包扎。没有消炎药,伤口很快化脓发臭,新兵疼得整夜哭喊,最后没等到救援就没了气。 伊万红着眼眶说:“我们都知道他活不成,可没人敢抬他出去,一露头就会被狙击手盯上。” 红军城的拉锯战,难就难在“巷战”。 俄军一开始想靠装甲部队快速突破,却被乌军利用高楼废墟打伏击——乌军士兵躲在断壁残垣后,用反坦克导弹袭击俄军坦克,俄军损失不小。 后来俄军改变策略,采取“逐楼清理”的战术,每推进一米都要付出代价。 有军事专家分析,巷战是最难打的战斗形式之一。城市里的每一栋楼都可能是火力点,每一条小巷都可能藏着陷阱。 俄军为了减少伤亡,会先用无人机侦察乌军位置,再用炮火覆盖,之后步兵才会冲上去清剿。即便如此,俄军士兵的伤亡率也比平原作战高出3倍。 伊万说,他们最怕俄军的无人机。“白天不敢开灯,晚上不敢点火,连咳嗽都要捂着嘴。有次我们班的班长刚探出头想看看外面,就被无人机投的手榴弹炸伤了胳膊,血溅了一墙。” 为了躲避侦察,乌军士兵只能在废墟里匍匐前进,身上的军装沾满灰尘和泥土,和周围的断壁融为一体。 随着俄军的包围圈越缩越小,乌军的抵抗也越来越无力。 伊万回忆,最后几天,掩体里的士兵开始有人逃跑,“有个战友受不了饿,偷偷跑出去找吃的,结果被俄军俘虏了。我们都知道守不住了,可指挥官说‘必须坚持到最后’,谁后退就开枪。” 俄军之所以能拿下红军城,除了战术调整,还有补给上的优势。俄军在城外建立了稳固的补给基地,士兵们每天能吃到热乎的饭菜,有充足的弹药和药品。 对比之下,乌军的补给全靠空投,可空投的物资大多落在了俄军控制区,能拿到手的寥寥无几。 有记者拍到俄军进入红军城的画面:街道上到处是废弃的武器装备,乌军遗留的钢盔和背包散落一地,有些背包里还装着士兵的家书和照片。 在一处被炸毁的超市里,货架空空如也,地上散落着过期的食品包装,和伊万描述的场景完全吻合。 战争的残酷,不止体现在战场上。红军城原本有5万多居民,现在只剩下不到3000人,还都是躲在地下室里的老人和孩子。 俄军控制全城后,立刻开始修复供水和供电系统,给居民分发面包和饮用水。 有老人说:“不管谁来,能让我们喝上干净水、吃上热饭就行。”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双方非要在红军城死磕?从军事角度来说,红军城连接着顿巴斯和哈尔科夫,是重要的交通节点。俄军控制这里后,就能把东部的占领区连成片,进一步压缩乌军的活动空间。 对乌军来说,失去红军城,就等于丢了东部战场的“门户”。 这场拉锯战也让我们看到,现代战争拼的不仅是武器装备,更是后勤补给和士兵的意志力。当士兵饿到抢过期饼干、渴到喝雨水时,再顽强的抵抗也难以持续。 伊万最后说:“我现在只想见我的家人,再也不想打仗了。”这句话,说出了所有参战士兵的心声。 如今的红军城,硝烟还未完全散去,但重建已经开始。战争带来的创伤需要很多年才能愈合,那些在战场上失去生命的士兵,那些被迫离开家园的居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 希望这场冲突能早日结束,让和平重新回到这片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