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之所以不闹腾,不闹独立,不闹分裂,不闹反共,甚至不闹亲台亲美,最重要的原因是葡萄牙人在离开时几乎把所有澳门人及其后代都拥有的葡萄牙护照(欧盟护照)都发了。 1981年,葡萄牙人干了件精明到家的事,这年他们通过《国籍法》修正案,其中第4条明确规定,1981年11月前在澳门出生的居民,无论父母国籍均可自动获得葡籍。 那会儿殖民体系早摇摇欲坠,中葡正式谈回归虽还没提上日程,但葡萄牙殖民部档案里的备忘录早写明白了——要“避免澳门出现权力真空”,他们没像英国人在香港那样扭扭捏捏,直接敞开了发护照,不管是土生葡人还是土生华人,拿着出生证明就能领。 这本子含金量真不低,不光去欧洲27国免签,还能享受欧盟的医疗教育福利,英国官员急了,通过欧共体理事会提出“边境管控协调”提案施压,可木已成舟,澳门街头的邮局里,领护照的队伍都排到了巷口,老百姓口袋里早多了颗政策缓冲垫。 有意思的是,这颗“退路药丸”发下去,澳门人反倒没想着跑路,80年代的澳门正赶上经济爆发期,纺织业、制衣业、博彩业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澳门统计暨普查局1985年数据显示,纺织业出口占比高达62%,恒生纺织厂的工人月薪能拿到800澳门元,比里斯本同岗位工人的500欧元(当时约合600澳门元)还高。 赌场业更红火,年增速保持在18%,葡京酒店门口的出租车队能从天亮排到天黑。内地改革开放的春风又吹得这边商机遍地,珠海的工厂里满是澳门老板的投资,跨境带货的小商贩一天能跑两趟关。 就算拿着护照能去欧洲定居,可看着家门口的霓虹灯比里斯本街头亮三倍,谁愿意背井离乡?1987年中葡签联合声明那夜,澳门议事亭前地挤满了人,收音机里播报“1999年回归”时,没人慌神,反倒有人笑着说“有护照兜底,回归后日子只会更好”,澳门中华总商会当年的调研也显示,7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优先选择本地发展”。 回归后更有意思的事发生了,中国不承认双国籍,土生葡人得在中葡国籍间做选择,按说欧盟护照诱惑力不小,可实际情况却出人意料,2015年葡萄牙官方统计显示,最终加入葡籍的澳门葡裔仅2500 - 3000人,占比不足葡裔总人口的15%。 澳门立法委员欧安利放弃葡籍时说得实在:“我是土生葡人,是澳门人,更是中国人。”不光是他,澳门终审法院前院长岑浩辉、中华总商会会长马志毅都选择了中国籍,澳门身份证明局2001年数据显示,回归后首年申请中国籍的葡裔人士就比上年增长3倍。 这可不是唱高调,回归后的澳门经济像坐了火箭,人均GDP从1999年的1.5万美元飙升到2019年的8.2万美元,稳居世界前三,更实在的是发展机遇,2004年CEPA协议实施后,澳门中小企业凭“零关税”进入内地市场,贸易投资促进局数据显示,协议实施五年内澳门企业内地业务增长45%。 拿着中国国籍在粤港澳大湾区做生意,不仅能享受横琴合作区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跨境医疗、教育资源也全打通了,傻子才会放着这样的好日子不过去欧洲当二等公民。 现在回头看,葡萄牙人发护照确实是步好棋,既卖了人情又稳住了过渡时期的局面,但澳门真正能安安稳稳走到今天,光靠一本护照可不够,是回归后中央政府给的实打实支持,是“一国两制”框架下既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优势,又能共享国家发展红利的独特模式。 就拿民生来说,澳门免费医疗覆盖率达98%,从幼儿园到高中实行15年免费教育,公立学校的葡裔学生占比逐年上升,不少像玛利亚这样的葡裔家长,自己保留葡籍却坚持让孩子入读澳门培正中学。 在发展层面,从港珠澳大桥通车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澳门的发展空间早已跳出32.9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澳门理工大学2023年民调显示,92%的受访者认同“国家发展是澳门繁荣的根本保障”。 对比葡萄牙其他殖民地独立后的动荡,澳门基金会《澳门模式研究》里的结论很中肯:“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远比被动依附外部势力更可靠。”那些当初揣着葡护照却选择留下的澳门人,不是傻,是看清了真正的发展机遇在哪。 你说,要是当年葡萄牙没发那本护照,澳门会是另一番光景吗?评论区里聊聊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