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科技大学前校长吴建国提出具体统一路径:两岸统一后统称“中国”,台湾称为“中国

未央细说 2025-11-12 18:13:00

高雄科技大学前校长吴建国提出具体统一路径:两岸统一后统称“中国”,台湾称为“中国台湾地区”,大陆称为“中国大陆地区”,内部治理则保持不变,依照各自现有法律“依法分治两地区”。   这份方案的框架其实很清晰,没绕什么弯子:统一之后,两岸不用再在“国号”上纠结来纠结去,对外对内都统称“中国”,这是大前提;至于具体地域,台湾叫“中国台湾地区”,大陆叫“中国大陆地区”,名称里明确带上“中国”,就是为了断了“台独”势力在身份认同上做文章的念想。   吴建国在公开演讲里提过,他之所以这么设计,就是看到这些年“台独”靠着改课本、改地名,把“台湾”和“中国”割裂开,现在用明确的地域名称把关系摆正,至少能从根儿上遏制这种歪风。   而治理层面的“依法分治”,是他方案里最让人关注的部分,按他的说法,统一后不用强行改变两岸现有的治理体系,大陆还是按现行的法律和行政架构来,台湾也接着用自己现有的地方行政、司法体系,连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都不会受影响——该怎么上班、怎么交税、怎么享受社会福利,都跟以前一样,不用因为“统一”就打乱节奏。   他觉得这样最稳妥,毕竟两岸分开这么多年,法律体系、治理习惯都不一样,要是一上来就搞“一刀切”的统一治理,反而容易引发抵触,不如先“各管各的”,等有了足够的默契再慢慢调整。   整个方案的魂儿,其实就是“一个中国”这四个字,吴建国在不同场合都强调,不管是“中国台湾地区”的叫法,还是“依法分治”的模式,都得在“一个中国”的大框架下走,没了这个前提,所谓的“统一路径”就是空谈。   他甚至直言,有些岛内人士想借“分治”搞“两个中国”,那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方案里,“分治”是“一个中国下的分治”,不是“分裂前提下的分治”,这点必须拎清楚,不能含糊。   可想法再好,落地的时候也难免遇到难题,就说“依法分治”里的协调问题——两岸毕竟是一个整体,难免会有跨地区的事儿,比如台湾的企业到大陆投资,要是两边的税法、劳动法不一样,该按哪边的来?大陆游客去台湾旅游,要是遇到消费纠纷,该找哪边的司法机构解决?   吴建国的方案里没提这些具体的协调机制,只说“按各自现有法律来”,可真遇到这种交叉问题,光靠“各自法律”根本解决不了,到时候反而可能因为权责不清闹矛盾,原本想“平稳过渡”,结果倒添了新麻烦。   方案一出来,民进党当局的反应比谁都快,直接给扣上了“变相卖台”的帽子,他们本来就靠着“抗中保台”吃饭,怎么可能接受“中国台湾地区”这种叫法,更别说承认“一个中国”的框架。   民进党发言人还在记者会上放话,说吴建国的方案“损害台湾主体性”,甚至暗示要“调查其是否接受大陆资助”,明摆着是想用抹黑的手段,让这个方案没人敢支持,可他们也没说清楚,到底怎么“损害主体性”,只是一味地喊口号,反倒显得没底气。   国民党的态度就暧昧多了——一方面肯定方案里“一个中国”的核心,觉得“至少有具体路径可谈,比空喊统一强”;另一方面又对“依法分治”有点顾虑,怕这种表述会被解读成“两个中国”,让民进党抓住把柄攻击。有国民党的资深议员私下说,“分治”这两个字太敏感,不如换成“分区治理”,听起来更符合“一个中国”的原则,也能减少争议。   岛内民众的反应更是五花八门,中年以上的人,尤其是那些做过两岸生意、或者有亲友在大陆的,大多觉得这个方案“挺务实”,毕竟没人想因为统一就丢了工作、断了生意,“依法分治”能保住现有的生活,还能有个共同的“中国”身份,挺好。   可年轻人就不一样了,不少人从小被民进党“去中国化”教育洗脑,一听“中国台湾地区”就觉得不舒服,甚至在网上骂吴建国“卖台”,可要是问他们“那你觉得怎么统一才好”,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跟着情绪走。   吴建国自己也知道方案有不足,他在后续的访谈里提到,“依法分治”的协调机制确实需要细化,也欢迎两岸的学者、民众一起提意见,慢慢完善,他说自己不是要“定调子”,只是想抛个砖,让大家别再围着“统不统”吵来吵去,而是坐下来聊“怎么统”。   说到底,吴建国的方案不管最后能不能落地,至少有个最大的意义——它把“统一”从抽象的口号,变成了具体的框架,让两岸民众知道,统一不是“谁吞了谁”,也不是“打乱现有的生活”,而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找到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相处方式。   当然,这条路肯定不好走,民进党会反对,国民党会犹豫,民众认知也有差异,但至少有人敢迈出这一步,总比一直停留在争吵里强。   你说,吴建国这“依法分治”的方案,要是能把协调机制再细化点,会不会真的成为两岸统一的突破口?评论区聊聊呗!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未央细说

未央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