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来说日本是敌人,是永远都不能掉以轻心的死敌。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而日本人的目标就是中国。自唐朝以来的1000多年里,日本专门琢磨咱们中国,一有机会就会伤害中国,这个历史教训不止有一次。 瞧瞧历史长河里的日本,原本跟在我们身后学习中华文明,可一旦自身强盛起来,姿态就彻底变了。十九世纪后期,两国同样面临西方冲击,日本选择“脱亚入欧”快速崛起,中国却因“中体西用”的局限在现代化道路上步履蹒跚。力量对比一旦失衡,日本立刻露出獠牙,甲午一战逼着清政府签下《马关条约》,从此那种“你弱我就欺”的傲慢心态深深烙进了其对华战略的基因里。 更值得警惕的是它崛起路径的致命缺陷。日本的工业化严重依赖对外扩张,国内资源匮乏就琢磨着抢别人的,中国和朝鲜半岛自然成了首要目标。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它甚至狂妄地喊出“三个月灭亡中国”,这种深入骨髓的侵略性,哪里是偶然,分明是其发展模式必然导致的疯狂。 即便二战惨败,日本也未曾真正反省。天皇的《终战诏书》通篇回避“战败”“投降”,反而把战争美化为“为了日本的安宁和世界的共荣共乐”。这种模糊的历史认知,为日后右翼势力否认侵略罪行、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等行径埋下了伏笔。他们似乎总觉得,承认历史罪责是种耻辱,而非新生契机。 再看如今,日本对华政策在“战略互惠”与“战略挑战”之间摇摆不定。嘴上说着合作,行动上却加紧与美国战略捆绑,炒作“中国威胁论”,甚至妄图介入台海问题。这种两面性背后,既有面对中国复兴的“复合性焦虑”,也有借机修宪扩军、谋求所谓“正常国家”地位的深层算计。 日本近年加速战略转型,追求“自主化”“印太化”和“安全化”,不断突破“专守防卫”限制,发展所谓“反击能力”。这些动向无疑将增加东亚地区的安全风险,其战略主动性增强的背后,是针对中国的制衡意图愈发明显。 历史问题上日本同样在开倒车。从政府官员参拜靖国神社,到部分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甚至公然将台湾称为“国家”,这些举动不断撕裂历史伤疤,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一个不愿正视历史的邻邦,怎能让人放心? 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延续仇恨,而是要看清某些战略文化的顽固性。日本对华那种琢磨、试探、伺机而动的姿态,千年来未有本质改变。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任人欺凌的弱国,但面对这个“永远不能掉以轻心的对手”,唯有保持强大、清醒和团结,才能守住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