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重大新闻!攻击-11隐身战斗机,官宣服役了! 中国的空军装备,最近又整出了新花样。2025年,攻击-11隐身无人机正式官宣服役,成为全球第一款真正投入实战部署的飞翼隐身无人机。 这个消息一出,全球军圈立马炸锅。 攻击-11最大的亮点,就是它采用了飞翼布局。这种设计外形像个大号飞盘,没有尾翼、全身光滑,隐身性能极强,雷达一看就是:“人呢?”这种布局在技术上难度特别高,之前只有美国的B-2轰炸机和X-47B实验机玩过,但都没正式服役。 中国现在把它做出来,还直接送上战场,这背后的工业体系和技术沉淀,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 不过,攻击-11不只是靠脸吃饭,它航程 4000 公里、作战半径 1500 公里,内置弹舱能装 2 吨载荷,可兼容 8 枚精确制导炸弹或反辐射导弹,火力和续航都够硬。 它的机头配备了EOTS光电瞄准系统,这玩意是第五代战斗机的标准配置。别看它只是个“眼睛”,作用可不小——能红外监视、激光照射、光学成像,一机多能。 说白了,就是让无人机看得更远、锁得更准、打得更狠。以前这种装备只给歼-20这种“空军亲儿子”用,现在连无人机也标配,说明中国在战斗系统集成上的水平已经很成熟了。 更厉害的是,攻击-11不是单飞,它是团队型选手。作战时,它会和歼-16、歼-20、歼-35这些有人战斗机组成编队,一个典型小队是1架有人机+2到3架攻击-11或攻击-21无人机。 这种组合的好处是明显的:有人机不必深入敌方防区,可以远程指挥;无人机则负责深入敌后,打击雷达、指挥所、机场等高价值目标,这种‘穿透性制空’能力,能直接破解敌方纵深防御体系,是美军曾推崇却未落地的作战概念,任务分工明确,风险大大降低。 除了与歼 - 16、歼 - 20、歼 - 35 等组成编队,还与攻击 - 11 与歼 - 16D、歼 - 20 构成 “黄金三角” 独特组合,其中歼 - 16D 负责电磁压制,为攻击 - 11 开辟 “隐形通道”。 这背后还有个关键技术支撑:高速数据链。 没有它,无人机和有人机就像两台互不联网的电脑,根本协同不起来。 现在好了,有了高速加密数据链,各类平台能实时互通情报、共享画面,甚至可以远程指挥无人机发射导弹。整个战斗流程从侦察到打击,全都能高效衔接,就像打游戏开黑,一边连麦一边输出火力。 这也意味着,攻击-11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侦察机”或者“靶机”,它是具备完整作战能力的隐身攻击平台。 更进一步讲,它是中国在实现“有人-无人协同作战”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未来的战争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平台之间、系统之间的协同比拼,谁的数据流转得快、谁的决策链条更短,谁就能抢先一步控制战场节奏。 而这正是攻击-11所代表的意义:它不仅是一架飞机,更是中国空军作战体系升级的标志性节点。 它的服役,表明中国在隐身无人作战平台上的探索已经从“试验阶段”进入了“实战部署”阶段, 这对别国来说不得不说是个压力。 美国的XQ-58“女武神”还在测试,欧洲的“神经元”也只是实验项目。中国这边,攻击-11却已经开始编队训练、协同作战,差距就摆在那儿。 所以这次攻击-11服役,绝不仅仅是装备更新,更是作战理念的更新。它代表的是一种从“人控战场”到“系统控战场”的转变。 未来战场上,无人机不仅是打手,更是信息节点、战术执行者和前线传感器,而中国,已经走在了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