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飞机航空发动机,以前依赖美、法供货,但美、法不但要价高昂,还不肯转让技术,也不肯在中国建厂生产。 在中国航空领域,发动机一直是个卡脖子的问题。我们的大飞机项目起步时,全靠国外买发动机,美法供应商狮子大开口不说,还死守技术不放手,连建厂都不肯。要是哪天他们一翻脸,供应断了,我们的飞机还能飞吗? 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工业基础薄弱,航空工业更是从零起步。最早是靠苏联援助,引进一些老旧型号,但很快关系破裂,只能自己摸索。 到了七十年代,发动机主要靠修理和仿制国外产品,比如从英国买的斯贝发动机,拆开研究再组装。可这些都是低端货,用在大飞机上根本不够格。改革开放后,中国想通过合资引进先进技术,但欧美国家警惕心重,只卖成品。 2008年C919立项,发动机还是痛点。国产化率虽有提高,但关键部件依赖进口。C919作为中国首款自主商用大飞机,目标是打破波音空客垄断。项目团队评估了多家供应商,最后选了CFM国际公司的LEAP-1C。 这家公司是美国通用电气和法国赛峰的合资企业,技术牛,但报价高得离谱。中国想通过谈判压价,可对方底气足,因为全球市场就那么几家能做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 进入2020年后,外部环境变了。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加强出口管制。2020年,商务部把商飞列入实体清单,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发动机零部件供应受影响,虽然有LEAP豁免,但随时可能收紧。 2022年,美国又发临时禁令,暂停部分航空产品对华出口。C919试飞交付受阻,供应链不稳。法国赛峰虽没跟风,但作为合资方,也得看美国脸色。结果,中国大飞机项目面临中断风险。 专家指出,这不光是贸易战,更是技术封锁。欧美怕中国航空崛起,分羹市场。波音空客垄断多年,年销量上万亿,中国入局他们不乐意。依赖进口的坏处显露无遗,价格高不说,供应还不稳。 俄罗斯这时跳出来,说愿意提供PD-35发动机。这款是俄制大推力涡扇,适合宽体机如CR929。本来中俄合作CR929,发动机就是痛点。俄方急于卖货,因为西方制裁,他们市场缩水。 中国有需求,但俄方也学欧美,只卖成品,不转技术。合同谈了几年,进展慢。PD-35性能不错,推力35吨级,但可靠性比LEAP差,油耗高。俄方报价虽低,但维护成本不确定。中国得权衡,用俄货能解燃眉,但长远还是卡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