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王艳说:“我嫁给大我11岁的商人王志才后,从此便在北京生活,而我的爸妈则一直

戴婚纱聊军事 2025-11-11 15:35:16

演员王艳说:“我嫁给大我11岁的商人王志才后,从此便在北京生活,而我的爸妈则一直在老家青岛,有天吃饭,我看到桌子上有饺子,这让我非常的伤心,可以说我是强忍着眼泪吃完那顿饭的,从此以后,我再也没吃过饺子。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王艳谈及这段尘封的往事时,眼角泛起微光。彼时镜头前的她妆容淡雅,语气平静,却难掩话语里的怅然。 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为何会成为这位“晴格格”多年来不愿触碰的禁忌? 饺子于王艳而言,从来不是普通的食物。 在她的故乡青岛,流传着“出远门吃饺子”的习俗,那一个个饱满的饺馅里,包着的是家人沉甸甸的牵挂。 不满十岁那年,带着对舞蹈的憧憬,王艳独自远赴北京求学。 出发前夜,母亲在厨房忙到深夜,和面、调馅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第二天清晨,一盘冒着热气的饺子端上桌,父亲在一旁反复叮嘱“听老师的话,别挑食”,母亲则不停往她碗里夹饺,嘴里念叨着“多吃点,路上不饿”。 可年少的她满心都是对未知的忐忑,那顿饭是含着眼泪咽下的,饺子的鲜香里,混着离别的苦涩。 往后的多年里,这样的场景成了常态,每次寒暑假结束回校,上火车前的最后一顿饭必定是饺子。 王艳渐渐发现,父亲总会站在车厢下挥手道别,而母亲却总在她上车后就“消失”。 直到有一次,她特意下车寻找,才在火车站的柱子后看到母亲背对她的身影,肩膀微微耸动,显然是在偷偷落泪。 那一刻,她忽然懂了,母亲的“缺席”,是怕自己的眼泪让离别更显沉重。 这份藏在饺子里的离别记忆,随着她的成长深深扎根心底。 成年后的王艳,在人生选择上也带着对“安稳”的渴求。 21岁那年,刚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在铁路文工团任职的她,经老师牵线认识了澳大利亚籍华人富商王志才。 彼时的王志才比她大11岁,离异有一子,却以极致的真诚打动了她。 节日里从不缺席的鲜花,生病时日夜守候的陪伴,让独自在外打拼多年的王艳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1997年,恰逢亚洲金融风暴,王志才的事业遭遇冲击,23岁的王艳毅然选择与他登记结婚,没有盛大仪式,只有相濡以沫的承诺。 同年,为了照顾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的婆婆,她推掉了《还珠格格1》的演出机会,这份取舍虽让她错失了更早走红的可能,却换来了家庭的和睦。 1999年,王艳凭借《还珠格格2》中“晴儿”一角爆红,后续《武林外史》里的白飞飞、《流星蝴蝶剑》中的角色更是让她跻身一线女星行列。 但事业的高峰并未让她忽略家庭,2006年儿子王泓钦(小名球球)出生后,她刻意减少工作量,将重心放在家人身上。 然而豪门生活并非全是光鲜,婆婆作为满清贵族后裔,家风严谨,却待她亲如女儿,曾在饭局上为她解围避免跳舞助兴。 与小8岁的继子王烁,也从最初的隔阂逐渐变得和睦,情人节收到继子送的玫瑰花时,王艳真切感受到了家庭的暖意。 只是教育理念上的差异,让她偶尔受挫,亲子节目中儿子曾说出“你是猪头”的气话,但2019年儿子录制的感恩视频,又让她热泪盈眶。 婚后定居北京的王艳,与青岛老家的父母聚少离多,那份年少时的离别伤痛,在某个瞬间被再次唤醒。 儿子五岁生日那天,保姆特意包了白菜猪肉馅饺子,当盘子端上桌时,熟悉的形状和香气瞬间将她拉回过去。 她的手不受控制地发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丈夫询问时,只能以“拍戏太累”掩饰。 那顿饭,她强忍着泪水吃完,从此便再也没碰过饺子,不是讨厌味道,而是怕勾起那些藏在时光里的离别愁绪。 真正的理解,是在成为母亲之后,儿子幼儿园毕业典礼上,看着孩子自信的模样,王艳忽然读懂了当年父母的心情。 那种想把全世界都给孩子,却又不得不放手让他成长的不舍,那种明明难过却要笑着道别的隐忍,原来都是刻在骨子里的爱。 而父母的“报喜不报忧”,更让她满心愧疚:母亲做心脏搭桥手术时,谎称去姨家串门;查出白内障后,怕她担心坚决不让家人告知。 父亲学会视频通话后,总说母亲去跳舞了,却不知镜头一晃,她总能看到母亲坐在沙发角落织毛衣的身影。 这份愧疚,最终化作了主动维系亲情的动力,王艳与父母约定,每月十五号固定视频通话,无论多忙都不准缺席。 后来王志才遭遇债务危机,王艳选择复出拍戏、参加综艺节目,既是为分担家庭重担,也是为找回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镜头前的她,容貌依旧清丽,眼神里却多了岁月沉淀的从容。 从年少离乡的懵懂女孩,到兼顾家庭与事业的成熟女性,王艳的人生轨迹里,饺子始终是一个特殊的符号。 它曾代表离别与伤痛,如今却承载着理解与牵挂。

0 阅读:107

猜你喜欢

戴婚纱聊军事

戴婚纱聊军事

戴婚纱聊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