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李在明的一句话火了!有外国记者问韩国总统李在明,中国若武统台湾你帮不帮?李在明笑着说,那是别人的家务事,我只说一声谢谢就好了。 李在明确实是比尹锡悦聪明,他在游走在两边都讨好的策略。对中国他想要经济,对美国他又要安全,对国内他更想要选票,这3点就是他上台执政的宗旨。 李在明那句关于台湾问题的回应确实透着股精明劲儿,这背后全是前任尹锡悦用执政生涯换来的教训,毕竟没人愿意重蹈覆辙把国家治理成“里外不是人”的模样。尹锡悦当年上台一门心思往美国怀里钻,把“价值观优先”当成交友金标准,结果硬生生把韩国夹在中美之间的好日子过成了苦日子。 他那会儿为了配合美国的东亚战略,居然公开叫嚣“台湾问题是世界问题”,这话刚出口,中韩贸易的寒流就跟着来了——要知道韩国半导体对华依存度高达63%,中韩贸易占了韩国出口的28%,这么重要的生意伙伴怎么能随便得罪。 果不其然,萨德问题的余波还没散,芯片管制又跟着添乱,韩国对华贸易顺差肉眼可见地缩水,三星、SK海力士这些巨头在华市场份额掉得厉害,连韩国媒体都吐槽“货架上的韩系化妆品都少了一半”。 经济账算不拢,民生自然亮红灯,2024年一季度韩国经济直接交出负增长的成绩单,尹锡悦的支持率也跟着跌到谷底,就职两周年时盖洛普民调显示好评率才24%,在韩国第六共和国历任总统里垫底,差评理由里“经济管控不力”占了19%,比任何一条都扎眼。老百姓过日子只看钱包,经济一垮,选票自然就跑了,2024年4月议会选举,他所在的国民力量党只拿到108席,在野党彻底占了上风,最后尹锡悦不仅被弹劾下台,还成了韩国史上首位在任被捕的总统,这跟头摔得实在太惨。 李在明显然把尹锡悦的失败案例研究透了,上台就把“经济、安全、选票”三本账摆得明明白白。面对外国记者挖的“台湾问题”深坑,他那句暗含“家务事”的回应可不是随口一说,早在竞选时他就公开表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与韩国无关”,还炮轰尹锡悦“没事给北京添麻烦”。 这种立场根本不是投机,而是算准了韩国的家底——2024年中韩双边贸易额已经突破3280.8亿美元,同比增长5.6%,中国连续21年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韩国也重新回到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的位置,前5个月光航班往来旅客就快300万人次,同比涨了8倍,这么紧密的联系,真要是选边站,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对中国要经济实惠,对美国就得稳住安全基本盘,这分寸感李在明捏得很准。他从没说过要削弱韩美同盟,毕竟美国给的安全保障是韩国的传统需求,但他也没像尹锡悦那样唯唯诺诺。在APEC峰会跟美国会谈时,他直接提出“亚太合作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这话明着是讲原则,实则是给美国的“阵营化”要求踩刹车,既不得罪老大哥,又给自己留了转圜空间。 最典型的还是供应链问题,美国一开始想搞“排除特定国家”的联盟,李在明政府从中斡旋,硬是把倡议改成“开放包容的区域供应链网络”,把中国稳稳纳入进来,既给了美国面子,又保住了韩国企业的中国市场,这种操作比尹锡悦当年在芯片四方联盟里左右为难的样子利落多了。 国内选票更是李在明的核心目标,毕竟尹锡悦的下场就是最鲜活的教训。他上台后把APEC峰会当成“破局利器”,选址庆州打造合作平台,会晤排序不看意识形态,只按“合作紧迫性”来,先紧着中、美这些关键国家,再顾上东盟、拉美这些贸易伙伴,完全是实用主义套路。 议题上也不搞虚的,针对供应链、数字贸易这些老百姓关心的经济议题,先小范围磋商再推共识,还联合多国搞“数字贸易便利化倡议”,就是想让民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他甚至主动暂缓部署新的萨德设施,为中韩关系降温,毕竟韩国企业早就喊着“不能承受疏远中国的代价”,这种顺应民心的举动,自然比尹锡悦那种“只顾同盟不顾饭碗”的做法更受欢迎。 其实李在明的中间路线本质上是摸清了韩国的处境——安全上离不了美国,经济上靠定了中国,国内选民只认实惠。尹锡悦偏要搞“一边倒”,等于主动断了一条腿走路,最后摔得头破血流。 李在明则聪明得多,台海问题上不掺和,是给中国递了经济合作的台阶;跟美国强调“自主选择”,是保住安全同盟的同时不丢灵活性;抓经济、促合作,是把选票牢牢攥在手里。2024年中韩贸易的回升、APEC峰会上多国支持的供应链倡议,都是这条路线的成绩单。 说白了,治国跟过日子一样,得算清楚利弊,不能光讲面子不讲里子,尹锡悦没搞明白的道理,李在明一上台就悟透了,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能接住尹锡悦摔碎的摊子,还能玩得转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