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站的招聘会上,有个叫彰心的孟加拉国留学生特别显眼,他是天津中德学院飞行器制

洞察观史 2025-11-11 10:46:08

在天津站的招聘会上,有个叫彰心的孟加拉国留学生特别显眼,他是天津中德学院飞行器制造专业毕业的,一开口就说:“我就想留在中国发展,这儿机会也太多了!” 天津站那场湖南专场招聘会里,孟加拉国小伙彰心一开口就火了。 这个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飞行器制造专业的大四学生,在挤满 5000 名求职者的现场穿梭,连着问了机械工程、对外贸易好几个岗位,被问到为啥执着留中国,他直截了当:“这儿机会也太多了!” 这话听着像客套,可当天现场的架势真不是吹的 ——120 家湖南企业摆开摊子,甩出 7857 个岗位,光制造业就占了 2400 多个,最高年薪能到百万,技术类岗位更是占了七成以上。 彰心不是个例。 他所在的学校早有 “留学生留津传统”,2024 年 12 月的专场招聘会上,就有 2 名留学生拿到了海斯坦普汽车组件公司的 offer,这家做车用金属部件的国际企业,就扎根在天津。 更有意思的是,同校同专业还有个叫李慕忱的孟加拉国老乡,比彰心早一天去招聘会,直言自己爱吃辣,就想往湖南奔。 这俩小伙的选择,倒让我想起去年采访的外籍同事,他来自巴基斯坦,学的自动化,留在天津做技术支持,吐槽 “中国公司加班猛,但成长速度是真快”。 有人可能会犯嘀咕:“咱们自己就业都卷,咋还留外国人?” 这话得掰开看。 天津突破电气最近在招国际技术支持,明确写着 “外籍优先”,给 10-15k 薪资,要懂机械电子还得会双语,这种岗位需要跨文化沟通能力,还真不是光看学历就行。 而且国家有规定,外企聘外国人得是 “国内暂缺适当人选” 的岗位,不是随便就能招的。 再说彰心学的飞行器制造,天津中德这专业本就跟 20 多个国家有合作,2021 年还有 6 名泰国留学生没毕业就被本地企业抢走了,真不是随便混个文凭就能留下的。 彰心们的底气,其实藏在学校的 “操作” 里。 学校专门给 8 个外籍毕业生开小灶,对接企业、办宣讲会,连申请硕士的推荐信都帮着写,2025 届留学生里 3 个想就业、3 个想深造,留津意愿高达 75%。 这操作看着暖心,实则是 “双向奔赴”—— 天津需要能对接国际市场的技术人才,留学生需要能施展专业的平台。 就像 2023 年那个叫 “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 的短视频栏目,100 多个国家的留学生讲中国故事,全网播了 1000 多万次,年轻人用亲身经历说话,比硬宣传管用多了。 说句实在的,现在的 “留华潮” 早不是新鲜事。 柬埔寨姑娘陈美琳从这所学校毕业后,回国立理工学院当老师,每堂课都讲中国学到的技术;马瑞德靠着天津政府奖学金读研,研究太阳能技术想解决家乡电力短缺问题。 这些故事里没有宏大口号,全是 “学真本事、找好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的实在劲儿。 彰心在招聘会上问的岗位,大多需要 CAD、SolidWorks 这些硬技能,他要是没两把刷子,企业也不会多看一眼。 想起之前跟制造业老板聊天,他说 “现在招技术岗,不光看会不会做,还得看能不能跟海外客户对接”。 彰心这种懂技术、通中文、了解中国市场的留学生,正好踩中了需求点。 就像湖南企业组团来天津招人,既是抢人才,也是想借着留学生的桥梁拓宽国际业务。 这逻辑其实很简单: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从来不是靠 “优惠政策”,而是靠 “有活儿干、能成长” 的实在机会。 彰心那句 “机会太多了”,听着直白,却道破了本质。 当一个国家的制造业能提供年薪百万的技术岗,当职业院校能培养出被国际企业争抢的人才,当政策能精准匹配岗位需求,自然会有人慕名而来。 就像网友说的 “不是中国需要留外国人,是中国的机会留住了外国人”,这话或许有点绝对,但道理没差。 你身边有没有外国同事?他们留在中国的理由是什么? 毕竟人才流动最诚实,哪儿有真机会,人就往哪儿去。 中国的发展活力,从来不是报表上的数字,而是彰心们挤招聘会的身影里,是企业渴求人才的眼神里,是那些 “把专业用在实处” 的平凡故事里。 当我们还在讨论 “卷不卷” 的时候,聪明的人已经在抓住机会成长了。 信息来源: 红网红视频——11月9日 “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天津站专场招聘会现场,孟加拉国留学生在万里外的中国求职,直言:就想留在中国发展,中国机会多。

0 阅读:10

猜你喜欢

洞察观史

洞察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