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一位朋友和我提到扫地机器人,说现在扫地机器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明显,这个产品线的发起是美国的iRobot在1990年,但经过三十年,美国公司丢失了市场地位,目前现在全球前五大扫地机器人公司有四家都是来自中国,比如石头科技、科沃斯、小米、追觅、云鲸智能,占据市场70%的份额。
扫地机器人有什么特点,其实是一个2C领域的电子电气产品,是一个典型的高技术密度 + 快速迭代 + 模块化协同行业,但中国企业的进入,给这个行业带来的变化,欧美品牌的生命周期往往是 2–3 年,但中国企业进来后,生命周期变成了12-18个月,在这样一个行业,原先大部分企业都在苏州,结合当地集群的力量,把工程响应速度、柔性供应链发挥到极致。
这位朋友说到了扫地机器人,让我想起,中国似乎在所有速迭代行业都具有竞争力。比如智能家电、电动两轮车、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3C电子。
为什么中国能做到呢?
一是超高产业链密度:近端协同。上面的很多行业,在中国从构想到成品的地理半径只有50公里。在深圳、东莞、苏州、宁波等地,一条产品链从结构件、芯片、电机、模具、组装、包装、物流、检测几乎都在本地完成。
二是工程师红利:实践性知识快速转化。中国工程师文化是“以做促研”:通过快速试错而非长周期研究积累。 企业组织上容忍反复试制、边干边调,不像欧美需要漫长的设计冻结期(design freeze)。从客户反馈 → 工程验证 → 模具修改 → 量产优化,一条线可在几周内循环。
三是模块化产业结构 + 柔性供应链。模块化让复杂系统可拆解成可并行改进的子模块(电机、视觉、导航、拖布模块)。中国的OEM/ODM生态提供了“现成模块 + 开放接口”的快速组合能力。当主导企业要推出新机型时,只需替换部分模块,即可形成新产品。
四是大规模国内市场:天然实验场。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中产消费群体,能接受早期产品缺陷;消费者愿意尝鲜,提供实时反馈数据。
所以,快,似乎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系统能力的体现,能快,代表组织、产业链、知识流、资本流高度协同。这个系统到底有什么特点,其实本质是一个分布式创新系统。相比大企业“科研驱动创新”,中国是“工程驱动创新”:由无数中小企业、工程师、零部件商共同推动。这是一种蜂群式创新 (swarm innovation):每个节点快速学习、复制、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