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有那么多石油,为什么中国不像越南一样去开采,反而还靠大量进口?   其实很多

史记越玉门 2025-11-11 09:16:51

南海有那么多石油,为什么中国不像越南一样去开采,反而还靠大量进口?   其实很多人都被表面现象迷惑,觉得越南占了便宜赚得盆满钵满,中国却放着现成的资源不用,其实这里面藏着大格局和长远算计。   越南从1974年就把南海石油当成救命稻草,靠着占礁派兵的方式圈占海域,再把苏联工程师请上平台,白虎、大熊、白犀牛几口井同时开钻,原油直接拉去新加坡换美元,最疯狂的时候每天能往外运十五万桶。   为了吸引外资,越南把法律改成八二分成,外国公司拿大头还不用交税,埃克森美孚、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日本三井都来扎堆,南海北部一度出现六座万吨级钻井平台并排作业的景象。   靠着这种模式,越南国家石油公司账面收入从十亿美元飙到两百亿,油气出口一度占全国出口总额三成,撑起了三成GDP,公路、工业园、机场全靠这笔钱上马,还被西方媒体叫做亚洲新小虎。   但越南这种开采根本不是正经的资源开发,本质就是短期掠夺。   自身没技术没资金,只能靠出让核心利益换外资进场,相当于把自家门口的资源分给别人,自己只拿点零头。   而且这种模式抗风险能力极差,2019年万安滩海域,中国海警船把越方钻井平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补给船进不去,直升机落不下,平台每天停工损失上百万美元,外资股东熬了半个月直接撤资,光违约金就赔了十亿美元。   之后连锁反应不断,海上区块招标连续两轮流拍,两百亿美元后续投资全部暂停,越南财政一下子断了大块外汇来源,只能借新债还旧债,公共债务余额逼近GDP六成。   国内炼油厂也遭了殃,沿海最大的榕桔炼油厂原本靠白虎原油供血,管道一停只能买国际现货,成本飙升还得靠财政补贴,去年亏损超过十二亿美元,直接拖垮母公司财报。   现在石油占越南出口总额的比例已经从三成跌到不足百分之五,越南盾对美元汇率连续三年下滑,外汇储备只够覆盖两个半月进口,普通百姓能明显感觉到汽油和食品价格上涨,工资没涨,菜篮子和油箱先空了。   中国不是不想开发南海油气,而是不愿走越南的老路,更看重长远利益和主权完整。   南海不少海域存在争议,越南是趁着局势不稳非法占礁盗采,中国如果也急着开采,反而会落入对方“事实占有”的圈套,不利于主权维护。   而且深海开采技术门槛极高,不是随便搭个平台就能行,中国花了三十年时间啃硬骨头,从零开始攻克水下井口、隔水管、动态定位等核心技术。   现在自主建造的“海洋石油981”号能在三千米深的海域作业,“深海一号”大气田投产後,日产量够广州居民用半年,技术自主意味着不怕别人卡脖子,也能保证开采安全。   同时中国一直在布局能源安全,早就建成了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还有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   2024年石油进口来源里,中东占比超四成,俄罗斯占19.6%,非洲和南美也提供稳定供应,天然气进口更是分散到澳大利亚、卡塔尔、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这种多元化布局能有效降低地缘政治风险。   中国的行动其实一直很扎实,三沙市挂牌成立后,海上管理和执法常态化,海警船定期巡航,科研船同步做环境检测,平台周边还设置了防碰撞电子围栏,外国船只动向一目了然。   在环保方面也格外严格,新区块招标时就要求预留百分之五预算做生态监测,海警船每月取海水样本实时回传,一旦超标马上停产,避免了像越南那样旧平台频繁出现油气泄漏、污染海域的情况。   有人算过一笔账,越南盗采最高年利润两百亿美元,扣除外资分成、运输、精炼和违约赔偿,实际落袋不到七十亿,还得不断借钱维护老化设备。   中国自主开发前期投入大,但能把技术、装备、人才全留在国内,利润循环支持下一座气田,账越滚越大。   而且中国制定了完善的海洋油气条例,环保、安全、税收、技术转让全部量化,外资想进来就得按规矩走,反而能换来长期稳定投入,这才是可持续的开发模式。   资源开发从来不是比谁下手快,而是比谁能把技术、规则、市场同时握在手里。   越南只看到短期利益,把资源当筹码,结果把技术、规则、生态的成本都推给未来,现在被账单追着跑,想转型都没家底。   中国看似“慢”,实则每一步都走得稳,既守住了主权底线,又掌握了核心技术,还构建了安全稳定的能源体系,这种长远布局比一时的资源收益更有价值。   国家发展和过日子一样,贪图眼前小利可能捡了芝麻丢西瓜,稳扎稳打才能行稳致远。   你觉得中国这种“慢布局”比越南的“快开采”更明智吗?

0 阅读:87
史记越玉门

史记越玉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