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博弈再升级:"停火"背后的深层较量与多重变数。 11月11日凌晨,中美关税战迎来关键转折,双方最新关税调整措施持续发酵,这场被外界解读为"休战"的博弈,实则暗藏多重考量与未知变数。看似相互让步的背后,是两大经济体的战略试探与利益权衡,未来一年的经贸走向仍充满不确定性。 此次关税调整源于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达成的共识,双方措施已于11月10日正式生效。中方层面,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一年内继续暂停实施24%的对美加征关税税率,保留10%的基础税率,同时取消对美国鸡肉、小麦、大豆等农产品加征的15%和10%关税,并调整对美出口管制及不可靠实体清单措施 。美方则同步取消针对中国商品的10%所谓"芬太尼关税",将24%对等关税的暂停期延长一年,此外还暂停实施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及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调查措施各一年 。 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指出,此次双向调整是落实中美元首会晤共识的具体体现,标志着中美经贸关系出现缓和迹象,有利于推动两国经贸关系健康发展,造福两国人民 。外媒普遍将其视为"积极信号",认为此举暂时稳住了双方动荡的经贸关系 。 尽管达成调整共识,美方的态度仍充满变数。美国财长贝森特在协议达成后突然变脸,就稀土问题向中方发出警告,声称若中方"出尔反尔",美方将重启关税手段甚至推向极致,同时强调要"监督履约",质疑中方可能动用"稀土牌"作为谈判筹码。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最高法院正就特朗普政府关税合法性举行听证会,即便裁定违法,贝森特仍表态关税可能保留,显示美方政策的不确定性。 中方则保持审慎态度,采取"美方先公告、中方再跟进"的方式推进措施落地,体现出对美方政策稳定性的担忧。事实上,稀土作为中方重要的谈判筹码,其战略意义不容忽视。中国控制全球稀土开采的70%以上和加工的90%,美方高度依赖进口维持供应链,特朗普政府不得不通过放宽芯片出口等科技限制,换取中方稀土供应的稳定保障。目前中方虽推迟稀土出口管制新规实施一年,但相关管制规则依然有效,保留了战略主动权。 资本市场对此次关税调整反应复杂。数据显示,2025年前9个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921家,同比增长1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737.5亿元人民币,其中9月单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1.2%,美国对华投资增长18.6%。但跨国企业仍保持观望态度,担心美方政策反复无常,毕竟此前中美关税战中,美方多次出现朝令夕改的情况,让企业对政策稳定性缺乏信心。 这种观望情绪背后,是全球产业链重构带来的深层焦虑。美国"对等关税"政策推动全球供应链向区域化转型,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成为趋势,企业被迫重构生产网络以分散风险,这也让跨国企业在布局时更加谨慎。 关税调整只是表面缓和,中美在科技、规则、标准等领域的博弈正不断深化。科技领域,双方呈现"有限互惠"格局,特朗普政府批准英伟达向中国供应H20芯片,中方则保障稀土供应,形成技术与资源的交换,但在先进芯片、人工智能等核心领域的竞争仍在加剧。 规则层面的较量更为激烈。美方试图通过"对等关税"重塑贸易规则,将关税工具武器化,而中方则坚持多边贸易体系。全球技术竞争呈现阵营化、研发投入"军备竞赛"化、标准分裂化三大特征,美中"平行体系"加速形成,双方在5G、AI、光伏等领域的标准争夺日趋白热化。 此次关税调整的有效期多为一年,未来能否顺利落地并延续,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美国大选的进展将直接影响对华贸易政策走向,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贸易理念若持续,不排除政策再度转向的可能 。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加速推进,也可能改变双方的利益格局,影响后续谈判的筹码平衡。 此外,双方后续还有更多议题需要磋商,包括美方"50%穿透性规则"的后续处理、芬太尼禁毒合作、扩大农产品贸易等,这些议题的谈判进展将进一步决定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向 。正如业内人士分析,当前的"休战"更像是"停火",双方都在试探对方底线,既展现让步诚意,又保留威慑手段,真正的和平共处仍需时间检验。 这场跨越关税、科技、规则的全方位博弈,本质上是全球最大两个经济体利益与战略的碰撞。正如霍建国所言,经贸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双方应算大账、顾长远,通过理性沟通化解分歧。未来一年,中美经贸关系能否摆脱反复震荡的怪圈,不仅关乎两国利益,更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的复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