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罗夫最近有点不对劲。这位当了20多年俄罗斯外长的老外交家,最近连续两件事让人看不懂。第一件,他没参加普京11月5日主持的安全会议重要会议。第二件,他不再是G20峰会的俄罗斯代表团团长。 这位在俄罗斯外长位置上坐了二十多年的老外交家,早成了普京身边的“外交名片”,别说联邦安全会议这种级别的场合,就是鸡毛蒜皮的外交琐事都少不了他,可11月5日那场会偏偏就没他的影子。 那场会议有多重要?普京专门召集了所有安全会议常务成员,主题直接戳在核战略上——美国特朗普刚放话要重启核试验,普京得牵头定调子,责成外交部、国防部这些部门拿方案。 参会名单里,防长、总参谋长、对外情报局局长全到齐了,连跟外交八竿子打不着的军方大佬都坐那儿听报告,甚至外交部的其他官员都得在场待命,唯独拉夫罗夫这个正牌外长缺席了。 俄媒《生意人报》后来透了句实话,说这缺席是“有意安排”的,这话里的味道可就耐人寻味了,总不能是开会前突然想起有别的琐事要办吧? 更反常的是G20峰会的安排。过去三年,普京不出席G20,都是拉夫罗夫扛着代表团团长的担子,毕竟外长身份摆那儿,跟各国政要打交道也顺理成章。 可今年不一样,普京直接签了命令,让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奥列什金带队,代表团里虽说有外交部副部长潘金,但一把手的位置就这么被跳过了。 奥列什金管的是经济和总统办公厅的杂务,论外交资历跟拉夫罗夫差着辈儿,这种安排搁以前想都不敢想,就像让个后勤主管去当前线指挥官,怎么看都透着股不寻常。 要找根源,得往10月份那通搞砸了的电话上捋。10月16日,普京主动给特朗普打了俩半小时电话,硬是把“战斧”导弹送乌克兰的事儿给按住了,俩人还约好去布达佩斯见面,眼看着美俄关系要松口气。 结果10月20日,拉夫罗夫跟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通了个话,本来该是顺顺当当敲定会晤细节的事,不知怎么就谈崩了。 第二天特朗普就翻脸,说“不想浪费时间”,直接取消了会晤,还反手制裁了俄罗斯两家最大的石油公司——这可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头一回对俄下狠手。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琢磨琢磨,本来快成的事儿,怎么经拉夫罗夫一接手就黄了?要知道他干外交五十三年,跟美国打交道的次数两只手都数不过来,按理说这种级别的沟通分寸早该刻在骨子里,偏巧在最关键的节点掉了链子。 俄《生意人报》和《金融时报》都暗戳戳暗示他“失宠”,这话虽然难听,但跟后续的缺席和换将一对照,还真有点对上号了。 有人说会不会是身体不行了?这说法站不住脚。拉夫罗夫10月28日还在白俄明斯克开欧亚安全会议,当时神态自然,说话条理清晰,看着比年轻人还精神,说他能跟人摔个跤都不夸张。 就算会后真有点不舒服,以他的身份,俄罗斯有的是资源保他出席重要会议,毕竟核战略会议和G20哪一个都耽误不起,可俄方压根没往这方面解释,反而让奥列什金顶上去,这分明是早有安排。 再往大了看,俄罗斯最近本来就在搞人事洗牌。8月份普京刚撤了总统办公厅里两个职能交叉的部门,成立了新的“战略伙伴关系与合作管理局”,把负责后苏联国家外交的活儿交给了自己人——原子能公司出身的季托夫,而季托夫的直接上级基里延科,正是普京身边的红人。 这波调整已经透出信号,普京在换用更懂经济和现代管理的新人,老派的外交风格可能不吃香了。拉夫罗夫那套强硬对抗的路数,对付西方或许还行,但在需要灵活周旋的美俄博弈里,显然没达到普京想要的效果,这次搞砸会晤刚好成了个由头。 更值得琢磨的是,俄外交部已经两周没公布拉夫罗夫的行程了,以前他的日程表比时钟还准,现在突然“神隐”,连个说法都没有,难免让人多想。 要知道拉夫罗夫跟普京可是老交情,年龄相仿,政治生涯绑在一起二十多年,说是“铁杆心腹”一点不夸张。可再铁的关系,在实打实的利益和工作失误面前也经不住考验。 核战略是俄罗斯的命门,G20是外交重头戏,这两个场合同时把他排除在外,不可能是巧合。 要么是搞砸会晤的惩罚,要么是借这个机会让他慢慢淡出核心圈,毕竟普京这阵子在推人事年轻化、专业化,75岁的拉夫罗夫或许真的到了被“调整”的时候。 这些事儿串起来看就明白了,拉夫罗夫的“不对劲”不是偶然,是一连串失误和内部调整撞在一起的结果。老外交家再资深,也架不住关键节点掉链子,更架不住权力中心想换人的心思,至于接下来会不会有更明确的变动,就看克宫啥时候愿意把话说明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