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的“旧三不”,不统、不独、不武  如今又提出“新三不” 马英九曾在任内提出

自然解说甲一 2025-11-10 18:46:03

马英九的“旧三不”,不统、不独、不武  如今又提出“新三不” 马英九曾在任内提出“旧三不”,即“不统、不独、不武”,当时被包装为“维持现状”的保护伞。可惜,这伞太薄,遮不住风雨。   所谓“不统”,实际是在回避中国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不独”,表面上是反对台独,实际上却打着“中华民国”的幌子,在潜意识中固守两岸分治的现实;至于“不武”,更像是一种对外的姿态,对内却在麻痹岛内民众对统一的认知。   很多时候,这样的“三不”就像一根冷冻的电线,把两岸关系捆在一起,却始终无法通电,更谈不上融合。   如今马英九又提出“新三不”:不推动“两个中国”、不推动“一边一国”、不推动“台湾独立”,看起来像是更往中间靠了一步,但实则是将“旧三不”的模糊逻辑进一步制度化。   他不承认“两个中国”,不等于承认“一个中国”;他不推动“台独”,也不等于推动统一。   说到底,还是停留在“不动如山”的现状主义里。而这个“现状”,正是祖国统一道路上最大的阻力之一。   这种立场,之所以问题重重,关键在于其核心逻辑始终是“不统一”。无论是“旧三不”还是“新三不”,都没有正面回应一个根本问题: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有人会说,马英九的态度总比民进党温和些,至少不鼓吹台独。可问题是,温和的暗独比激进的明独更具欺骗性。   民进党的“台独”立场明显,反而更容易让大陆对形势有清晰判断;而国民党在关键时刻总是以“曖昧”示人,既不敢说要统一,又不敢说要独立,反倒在两岸之间扮演起“和平调解员”的自我角色。   在大陆坚定推进祖国统一、深化融合发展的当下,这样的“新三不”不仅没有建设性,反而有很强的阻碍性。   它试图固守一个已经不可能回到的政治安全区,幻想通过持续“模糊”来延续和平,而现实是,模糊只会加速撕裂。   当大陆已经明确提出“推进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并通过法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手段稳步推进统一进程时,这种口号式的“新三不”不仅显得无力,还显得有些滑稽。   更令人忧虑的是,国民党内部对统一的立场,早已失去清晰方向。在岛内政局中,国民党长期以“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为名掩盖其对“一个中国”的模糊理解,一方面接受“中华民国主权”,另一方面又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这套逻辑在岛内还能自圆其说,但在大陆以及国际社会面前,早已站不住脚。   马英九的“新三不”并没有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只是换了一身“和平外衣”,继续做着“现状梦”。   在两岸关系的关键节点上,国民党的历史责任感本应更强。毕竟,这个政党曾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也曾在大陆执政多年,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情怀积淀。   但现实是,如今的国民党更像是一个“地方政团”,在台湾内部不断迎合“本土民意”,在两岸之间不断打太极。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大陆早已从“寄希望于台湾当局”转向“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这不仅是对岛内政局的清醒判断,也是在为未来统一后的社会融合做铺垫。   而国民党如果继续沉溺于“模糊路线”,不但会在岛内失去民心,也会在两岸之间失去影响力。   马英九的“新三不”,看似是为了两岸和平,实则是继续为台海僵局“续命”,最终只会错失统一的历史机遇。   两岸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大势,不会因任何个人的政治观点而改变。马英九若真有心推动和平,最该做的,不是提出什么“新三不”,而是公开承认“一个中国”、支持统一、引导岛内民意朝着民族认同的方向靠拢。   否则,这些口号终究是纸上谈兵,既不能保台,也不能保和平,更无法为国民党赢得未来。   统一不是可选项,而是责任;不是拖延的借口,而是必须完成的国家使命。在这一点上,没有模糊地带,也容不得自欺欺人。 素材来源:马英九的“新三不”原则扯了蔡英文的“后腿”?马办回应 环球网 2018-11-10 02:04环球网官方账号

0 阅读:0
自然解说甲一

自然解说甲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