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荷兰突然服软了?中方一个行动很关键!   要理解这场争端的本质,得先搞懂安世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2025-11-10 17:41:59

为啥荷兰突然服软了?中方一个行动很关键!   要理解这场争端的本质,得先搞懂安世半导体到底有多重要。这家总部在荷兰的企业,现在是中国闻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手里握着全球近 40% 的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市场份额,小到手机充电器,大到汽车发动机,都离不开它的产品。   更关键的是它的产业链布局。闻泰收购后,早就把安世改成了 “欧洲研发、中国生产” 的模式:德国、英国的晶圆厂负责造 “芯片毛坯”。   但这些毛坯的 70% 都要运到中国东莞的工厂做封装测试 —— 这是芯片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没这步,再好的晶圆也变不成能用的产品。换句话说,安世的 “心脏” 在欧洲,但 “手脚” 早就扎根中国了。   可在某些国家眼里,“中资控股 + 全球核心” 的属性,成了 “怀璧其罪” 的理由。这不是安世第一次被盯上:2021 年收购英国 NWF 公司后,英政府就以 “国家安全” 为由逼它剥离股权,最后只能卖给美国企业。这次荷兰动手,不过是美国对华半导体限制的 “连锁反应”。   9 月 29 日,美国出台 “50% 穿透规则”,把制裁大网撒向中资持股过半的子公司,安世因为是闻泰全资控股,直接被盯上。荷兰第二天就火速跟进,拿出了压箱底的 “法宝”——1952 年冷战时期的《物资供应法》。   这部几乎被遗忘的法律,成了荷兰的 “尚方宝剑”。9 月 30 日,荷兰经济部直接下部长令,冻结安世全球 30 个主体的资产,不准动股权、不准调人员、不准改业务,有效期一年。   更狠的是荷兰企业法庭,10 月 7 日就裁决暂停闻泰创始人张学政的 CEO 职务,把股权交第三方托管,还派了个外籍董事掌 “决定性投票权”,整个流程快得不像司法程序,更像 “定向操作”。   当时荷兰的底气挺足:一是有美国撑腰,觉得能跟着 “抱团施压”;二是攥着 ASML 的光刻机,觉得中国没它不行。可荷兰忘了,时代早变了 —— 现在的产业链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掐别人脖子的时候,自己的脖子也早被别人攥着了。   荷兰刚动手,中方的反制就来了,而且招招精准。10 月 4 日,也就是荷兰下部长令的第四天,商务部宣布对安世中国实施出口管制,东莞工厂的成品没法往外运了。   这一下直接捅了马蜂窝。欧洲车企首先扛不住了:大众、宝马这些巨头都是安世的大客户,芯片一断供,生产线就得停。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急得跳脚,警告说 “数周内可能全面停产”。   德国车企更是对着荷兰破口大骂 —— 汽车产业占德国 GDP 的 8%,哪禁得起这种折腾。荷兰本想跟着美国 “占便宜”,结果先把欧洲盟友得罪了个遍,欧盟内部的分歧一下就摆到了台面上。   11 月 1 日宣布,只对合规的民用用途予以豁免,不合规的一概不批。这招太妙了 —— 既没违反国际规则,又精准掐住了荷兰的命门:ASML 要是没了稀土,再先进的光刻机也造不出来,荷兰的 “技术霸权” 瞬间成了空中楼阁。   压力一层层堆下来,荷兰终于撑不住了。先是美国那边松了口,对 “50% 穿透规则” 按下暂停键,等于抽走了荷兰的 “靠山”。再是国内企业怨声载道,安世在荷兰、德国的数百个岗位岌岌可危,再耗下去损失得自己扛。等到中方抛出 “豁免” 的台阶,荷兰立马就顺坡下了。   但中方可没那么好糊弄。11 月 8 日商务部直接 “反将一军”:虽然看到了声明,但没见到实际行动!要求荷兰必须恢复张学政的职务、停止股权托管、恢复晶圆供应,还得派人来华磋商,拿出真金白银的诚意。这态度很明确:想拿 “口头让步” 换利益?没门。   荷兰这出闹剧,其实给所有迷信 “技术霸权” 的国家上了一课:现在的全球产业链早不是 “谁有技术谁就能说了算”。荷兰攥着光刻机,却离不了中国的稀土和生产基地;中国有市场有产能,也需要先进技术。这种 “相互依赖” 才是真相,可荷兰偏偏要跟着美国搞 “脱钩断链”,最后只能被现实狠狠打脸。   不过咱们也得清醒:荷兰现在只是 “准备暂停”,没说彻底撤销接管,说不定是在玩 “缓兵之计”。而且美国肯定不会甘心,说不定还会撺掇荷兰搞小动作。毕竟从英国逼售 NWF 到荷兰接管安世,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 —— 它就是想把中资挤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核心环节。   但这次博弈已经证明了一个道理:在全球化时代,搞 “霸权施压” 没用,“合作共赢” 才是真道。荷兰要是真聪明,就该赶紧拿出实际行动,别再做损人不利己的傻事。要是还抱着 “冷战思维” 不放,下次可能就不是 “暂停接管” 这么简单了。   说到底,安世争端不是企业控制权的争夺,而是对 “产业链规则” 的考验。谁尊重规律、谁搞霸权,现实早晚会给出答案。

0 阅读:0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