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和柬埔寨,在乌克兰战局的名单里,突然成了外援主角之一。 没人料到这事会发生。原本看巴基斯坦,外界大多觉得它谨慎中立,平日和中巴经济走廊扯得多。如今又和乌军在弹药买卖上扯上关系。那合同不是虚的,2022年签的,155毫米炮弹走的是欧洲港口中转。这笔交易账上明明白白,2023财年赚到3。64亿美元,这钱能不令人动心?还和两家美国军工签约,不像一次性的交易那么简单。 伊斯兰堡方面说没直接供货给乌,一直强调私营渠道。可2025年5月印度那边又爆出库存紧张,只够四天作战需求,清单里有不少弹药类型。这一下子,工厂加班生产,出口数量大的离谱。本国安全顾得过来?谁来琢磨这个缺口?乌方和巴方都否认直接采购,前线有实物痕迹,能说全靠巧合? 好像全是明码标价的生意,一边现金压力大,一边风控风险浮现。出口弹药填了乌克兰火力,却掏空了巴基斯坦自己仓库。对俄不能太得罪,对美又舍不得断绝渠道。两头拉锯,这算盘能算得太明白?说到底,是不是也在赌别人没发现? 这里边疑点不少。2022年签合同那会儿,外界也没说什么。欧洲港口转手,人家是不是知情?可到了2024、2025年,巴方公开否认,新闻台又曝弹药库存告急,工厂加班,怎么都对不上。明面缺乏官方解释,侧面信息又全是咬合不上。到底是巴真的蒙在鼓里还是心里有数? 另一头,柬埔寨没有弹药风波,倒是在排雷上插了一脚。这个国家被地雷困几十年懂行,从2023年起开本土训练营让乌军专家过来学,现场实操,器材操作,安全要领,一个都不落下。日本加入行动,2023年6月带设备进场,柬培训日本管机器,彼此协作,操作透明化。 2024年7月,日本宣布技术共享,柬埔寨和日本变成搭档。设备在柬埔寨组装再运到乌,到2025年日本机器人进柬测试,压缩空气排泥试爆,联合国出资,目标一万个小时高强度运转。这些数据都收得齐全,测试计划也有,合作伙伴明明白白,具体操作不会藏。 柬埔寨这条线俄罗斯当然注意到,不过目前没太大动作。排雷属于非致命性支援,比起弹药来没有太强的攻防影响,就是能减少前线伤亡,群众舆论容易接受。柬日合作流程规范,信息公开,接待对象正常,设备路线清楚,没有什么黑箱操作。 两个国家方式不一样,格局却复杂。西方援助把乌战拖长,亚洲的小国也各显身手,巴卖弹药补火力,柬教排雷改善环境。明面说不站队,实际上都成了支援者。中巴走廊没停,柬与中合作还在,外部会不会误会关系?这点谁都说不准。朋友还是朋友吗? 巴方说不卖货,合同又明写金额,库存数据又告急,新闻和官方说法全是矛盾。这种状况是不是该再解释下?监管界限到底在哪?私营和政府项目要细分,出口弹药预案有吗?否则争议一直都在。反过来,柬埔寨配合度高,合作透明度大,没有太多压力,外部质疑也少一点。 乌能补前线缺口,减少伤亡,俄罗斯却伸展战线。亚洲两国能在棋局间找到新机会,巴基斯坦顶着风险卖弹药,柬埔寨借排雷技术进展,谁对谁错?这种选择到底值不值得?现在印度媒体说巴库存仅剩四天,也许太夸张了,需要多方核实,俄乌否认也不都可靠。 这一切,大多数人都说不清。每方证据只是一部分,谁来补剩下的?有多少信息是完全无法证实?还有多少事实还没被揭出来?说到底,这些小国真的搞懂自己的选择吗? 这些变化、争议和账本谁看得明白?是不是大家都在等结果出来,再做盘算?你怎么看那两份名单上突然转变的“帮手”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