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狠活,全运会火炬“源火”来自海底】 高压缺氧的海底能不能取火? 答案肯定是不可能,但全运会的火炬“源火”却来自我国南海海马冷泉区,水深1522米处。 取火过程体现了技术狠活。先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搭载“可燃冰原位采集分解及引燃装置”下潜到海底,采集可燃冰,并在海底降压使其分解,产生甲烷气体。 后是利用太阳能发电并传输到海底,引燃气源获取“源火”。 再由“海马”号携带燃烧的“源火”返回科考船。 火炬的点燃不仅象征精神传递,也代表了能源的储备。这里就要谈谈南海战略资源“可燃冰”。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以固态冰的形式存在,遇火可燃,遇气挥发,污染远小于煤和石油,未来可满足人类使用1000年。 2017年5月,我国“蓝鲸一号”在南海水深1200多米处实验采集“可燃冰”,释放出12万立方米天然气。后又经过两次实验开采,均达到理想状态。当然,可燃冰开采成本很高,约为传统天然气的3至5倍。 据探索估计,我国“可燃冰”主要分布于南海海域,约为800亿吨石油当量,位居全球前列,是国家“战略储备能源”。 保卫南海主权不受侵犯,就是保卫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