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11月9日报道:“因果中国已证明自己有能力通过收紧关键稀土矿物的供应,将其对全球供应链的控制武器化。但中国手中的筹码却不只限于稀土,其遏制力已延伸至锂离子电池、成熟制程芯片和药物成分这三大领域。” 中国工具箱里的工具不只是这三大领域,但是中国一直不是挑起事端的那一方。 先看锂离子电池这块,中国能有现在的优势,真不是靠啥强制手段,全是行业一点点熬出来的。 现在咱们国家锂电池产业规模已经到1.2万亿元了,动力电池在全球市场的占比,2020年的时候还只有38%多,到2025年前七个月,直接涨到快69%;储能锂电池更夸张,咱们企业的全球出货量占比突破90%。 能做到这份上,是从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优化,到电解液纯度提升,再到电池壳轻量化设计、回收体系闭环,整整十年把从原材料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都打通了。 全球新能源车企现在都指着这套供应链活,特斯拉上海工厂拿电池的速度,比它美国本土工厂快了四成,大众汽车更是把中国锂电池产能算进了2030年电动化战略的核心里,要是没咱们的供应,他们的电动化计划都得卡壳。 再说说成熟制程芯片,咱们现在的格局也是长期攒出来的产业生态,不是故意弄出来当“遏制工具”的。 中芯国际作为大陆最大的晶圆代工厂,现在已经是全球市场份额前三的玩家,占了全球晶圆代工市场差不多6%的份额。2024年它每个月能产45万片8英寸晶圆、25万片12英寸晶圆,这些产能大多用在汽车电子、物联网这些民生领域,直接撑着全球汽车产业的芯片需求。 之前安世半导体那事儿更能说明问题,这家荷兰企业七成产品都要靠中国工厂封装测试,后来咱们10月4号对相关产品启动出口管制,欧洲车企立马慌了——车规级芯片换供应商得走几个月甚至一年的认证,欧洲根本找不着能替代的产能。 最后荷兰政府11月7号只好搁置管制令,主动要来中国磋商,这一转折明摆着证明,中国的产业反制从来都是对别人干预的回应,不是先动手的那方。 药物成分这块,中国能成全球龙头,纯粹是市场选出来的,咱们从没拿这个当筹码。现在咱们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能造1650多种原料药,产能占全球三成以上,国际市场份额超四成。 东阳光在宜都的生产基地里,光五层楼高的发酵罐就有39个,它产的红霉素衍生物占了全球52%的份额;华海药业的抗高血压原料药卖到80多个国家。 就算是细分品类,咱们也占绝对优势——抗生素原料药产量占世界近30%,扑热息痛原料药占全球50%。丽珠医药上半年原料药及中间体出口收入就有9.74亿元,同比涨了19.68%,产品已经在123个国家完成218个国际注册项目。 这些数据背后,是几千家药企一点点搞技术迭代出来的,不是政府逼着形成的垄断。 其实中国的产业“工具箱”比外界想的还丰富,光伏产业就是个典型例子。2024年全球多晶硅总产能有339.4万吨,这里面咱们中国的产能占了95%还多,产量更占93.2%;硅片领域咱们产能占96.7%、产量占96.6%,从工业硅到逆变器,每个环节都有世界级的龙头企业。 这种优势直接帮着全球推进新能源转型,欧洲装的光伏里,七成组件都是从中国买的,美国加州的大型光伏电站,离了中国产的追踪系统都没法正常运行。 但就算之前欧美搞过光伏反倾销,咱们中国企业也没主动断过供应,一直按规矩去应诉,从来没耍过“卡脖子”的手段。 再说说被炒得最凶的稀土,所谓“中国用稀土遏制”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咱们国家不只是稀土储量多,更关键的是,90%以上的稀土分离提纯技术都在咱们手里,能造出纯度99.999%的高端稀土材料。 但这技术不是为了“卡别人”搞的,是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持续投钱研发才攒下来的。 过去这么多年,中国一直占着全球80%以上的稀土出口量,一直到2010年之后,不少国家开始搞稀土保护政策,美国还把稀土列进“关键矿产清单”,不让随便出口,咱们这才慢慢完善出口管控。 这种调整本来就符合国际上的规矩,跟有些国家动不动就拿“国家安全”当借口,限制芯片出口的做法,根本不是一回事。 所有事实凑到一起就一个结论:中国从来没主动挑过供应链争端。中国商务部也反复说过,所有管制措施都在国际规则框架里,目的是护好自己的产业安全,不是要遏制别人发展。 那些喊着“中国把供应链武器化”的声音,其实是故意忽略了全球产业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属性。 真正搞乱供应链的,是有些国家把商业问题搞成政治问题。美国推的芯片禁令,逼着中国企业加速搞国产替代;荷兰跟着美国搞管制,结果引发汽车芯片危机,这些才是供应链动荡的根儿。 中国每次回应,都是对着这些不公平的干预来的,既护了自己的权益,也逼着全球重新想想产业分工到底该怎么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