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快讯 北约秘书长宣布了 2025年11月7日,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北约工业论坛上高调宣布,该军事联盟的弹药总产量已超越俄罗斯,达到数十年来最高水平。 这一说法引发不少讨论。公开信息显示,吕特在2025年7月曾提及,当时俄罗斯的弹药产能显著高于北约,短短四个月后“反超”的表述,让外界对统计口径产生好奇。 北约的产能提升,主要依赖成员国扩大军工投入。美国在得州、阿肯色州推进弹药生产线建设,欧洲通过相关法案支持产能扩张,不过美国此前提出的每月10万发弹药生产目标,计划到2026年才能达成。 俄罗斯方面,根据公开报道的国防政策,其已调整经济布局适配国防需求,2025年国防相关投入保持较高水平,军工生产体系持续运转,保障前线装备补给。 吕特在论坛中同时提到,北约仍需进一步提升防务投入,未来军费目标的相关讨论,也反映出联盟内部对产能持续保障的担忧。 从公开数据来看,北约32国2025年弹药产能统计约280万枚,而俄罗斯此前披露的季度弹药产量相关信息显示,其产能保持稳定输出,乌克兰战场的日均弹药消耗量,对双方补给体系都是考验。 有实际案例能侧面反映产能落地情况:德国莱茵金属公司曾承诺向乌克兰供应10万发炮弹,根据2025年中该公司披露的交付数据,实际交付量尚未达到承诺数额,产能释放速度受多重因素影响。 北约成员国众多,后勤标准、语言沟通等差异,给联盟内部弹药生产协调带来挑战,即便生产线建成,后续运输、调配等环节仍需磨合。 俄罗斯则拥有相对完整的军工体系,从原材料供应到装备组装的产业链衔接成熟,这为其持续生产提供了支撑,欧洲部分国家此前缩减军工产能,如今重启或扩张需克服技术、人才等难题。 军事产能的对比,本质是各国工业基础、资源调配能力的综合体现。相关声明背后,既有对盟友的信心传递,也折射出当前地缘局势下的防务竞争态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