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大学女生价值4399元的苹果手表在宿舍不翼而飞,通过手机定位查询,手机最后出现的位置指向室友的床铺。可没想到女生报警时被辅导员多次阻拦,称“警方没有我们快”,最新消息,该女生已申请退学。 东西丢了报警不是最基本的一件事吗?为什么却遭到了辅导员的多番阻拦? 面对女生的质疑,辅导员信誓旦旦“放心,报警没有我们快!”可是丢失的手表最终找到了吗?小偷会面临什么样的惩罚? 事情发生在11月3日下午,女生发现放在宿舍桌上的苹果手表不见了。她立刻用手机查找设备功能定位,发现手表信号最后出现在室友小周的床铺区域,且处于离线状态。 女生回忆,当天中午只有小周留在宿舍,其他室友都去了图书馆。她试着询问小周,对方却表示“没见过”,语气显得有些慌乱。女生觉得事有蹊跷,当即拿出手机准备报警,没想到刚拨通110,辅导员就匆匆赶到宿舍,一把按住了她的手机。 辅导员给出的理由是“校园内部事务内部解决,报警会影响学校声誉”。他反复劝说女生“先别急着报警,我们后勤保卫处会马上调查,保证比警方处理得更快”。女生提出要查看宿舍楼道监控,辅导员却以“监控系统正在维护”为由拒绝。 接下来的两天里,女生多次催促处理进度,辅导员要么含糊其辞,要么以“正在和小周沟通”搪塞。直到11月5日,保卫处才给出“查无实据”的结论,称没有找到手表被小周盗窃的直接证据。 女生对这个结果无法接受,她再次提出报警,却遭到辅导员更直接的阻拦。据女生提供的录音显示,辅导员曾说“你要是报警,这个事闹大了,不仅小周要受处分,你以后在学校也不好立足”。 这番话让女生感到既委屈又无助,她向学院领导反映情况,得到的回应仍是“建议内部调解”。在反复沟通无果后,女生于11月7日向学校提交了退学申请,她在申请书中写道“无法在一个不保障学生财产安全、不尊重学生合法权益的环境中继续学习”。 事件曝光后,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有法律专业人士指出,根据《刑法》规定,盗窃公私财物价值4000元以上已达到“数额较大”标准,构成盗窃罪,警方应当立案调查。 而学校以“影响声誉”为由阻拦学生报警,可能涉嫌妨碍公民正常行使报警权。也有高校教师表示,校园内发生失窃事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配合警方调查,而非一味捂着盖着,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 11月9日,该校终于发布声明,称已成立专项调查组重新彻查此事,并联系警方介入。目前,警方已对宿舍进行了现场勘查,并调取了近期的监控录像。 有知情学生透露,小周在接受警方询问时情绪崩溃,承认了自己一时糊涂偷走手表的事实,手表已被她藏在学校食堂的储物柜里,警方随后将手表起获。对于小周的处理结果,学校表示将依据《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进行严肃处理,相关结果会及时公布。 这起事件也给高校管理敲响了警钟。如何在维护学校声誉和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不少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对于女生来说,即便手表被找回,她也已经失去了在这所学校继续学习的信心,这场因一块手表引发的风波,最终以这样的结局收场,实在令人唏嘘。 官方信源: 中国法律法规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教育部关于高校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