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走后,没了 “相父” 保驾护航的刘禅,凭啥还能把蜀汉江山守这么久? 其实诸葛亮刚去世时,蜀汉确实乱过一阵。大军在前线失去统帅,魏延和杨仪又闹起内讧,魏延最后被杀,军队人心惶惶。可刘禅没慌,他很快下了几道命令:任命蒋琬为尚书令,总理朝廷大事,让吴懿镇守汉中,稳住军事防线,还大赦天下安抚民心,没几天就把局面稳住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紧接着就下了一道影响深远的命令:废除丞相这个官职,再也不让任何人总揽大权。诸葛亮在世时,“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丞相府就是个独立的权力中心,比皇宫还管事。刘禅把丞相府拆了,把原来丞相的权力分给了几个人:蒋琬后来当大司马管朝政,费祎当大将军管军事,董允当侍中监督百官。 这样一来,几个人互相牵制,谁也不能独断专行,皇权反倒牢牢握回了刘禅手里。后来蒋琬想改走水路北伐,刘禅觉得不妥,派费祎和姜维去劝说,蒋琬很快就放弃了计划,可见他的话是管用的。诸葛亮没白疼这个 “徒弟”,早就给他铺好了路,留下了一批能干事的人才。蒋琬、费祎、董允这三个人,被后人称为 “蜀汉四相” 里的三位,全是诸葛亮生前精心提拔的。 蒋琬做事稳重,诸葛亮去世后,大臣们都担心他接不住担子,可他白天处理公务,晚上谋划国事,把朝政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安抚了因为魏延之死动荡的军心。他知道蜀汉国力弱,不硬拼北伐,而是让百姓休养生息,府库慢慢又充实起来。 费祎更是个 “灭火能手”,不仅管军事,还擅长调和矛盾。姜维总想着像诸葛亮那样北伐,费祎却觉得国力不允许,每次只给姜维几千兵马,不让他兴师动众。有人不服费祎的安排,他总能耐心劝说,让人心服口服。 公元 244 年,曹魏的曹爽带着几十万大军打过来,汉中守军只有三万,很多人都慌了,可诸葛亮提拔的王平站了出来,按照之前定下的策略守住要道。刘禅听说后,立刻派费祎带兵支援,两下夹击把曹爽打得大败而逃,这一战让曹魏好几年不敢再轻易来犯。 就连军事上,诸葛亮也留下了姜维这个 “王牌”。姜维原本是曹魏将领,被诸葛亮收服后悉心培养,后来成了蜀汉的大将军。他熟悉西北边境情况,常年在前线和曹魏周旋,大大小小打了几十仗,虽然没实现北伐大业,却牢牢守住了蜀汉的门户。有一次姜维在洮西打了大胜仗,斩杀魏军好几万,可后来在段谷战败,损失惨重,刘禅只是把他降了一级,没多久又恢复了他的职位。既敲打又安抚,拿捏得很有分寸。 当然,外部的好运气也帮了刘禅大忙。诸葛亮去世后,曹魏本来有机会趁机打过来,当时司马懿就劝魏明帝曹睿出兵,可曹睿觉得时机不成熟,没答应。后来曹魏自己乱了起来,司马懿和曹爽争权,公元 249 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杀了曹爽全家,把持了朝政。 之后司马家又和曹魏皇室斗了十几年,司马师废了曹芳,司马昭杀了曹髦,自己人打得不可开交,根本没心思顾及蜀汉。等司马家把内部收拾干净,已经是公元 263 年,这时候才腾出手来伐蜀,可刘禅已经当了 29 年皇帝了。 刘禅自己也懂得怎么稳住内部。蜀汉内部派系多,有诸葛亮带来的荆州派,有刘璋留下的东州派,还有四川本地的益州派,以前总闹矛盾。刘禅登基后,从不偏袒哪一派,选官只看本事,荆州派的蒋琬、益州派的马忠、东州派的费祎都能得到重用。 马忠在南方平定叛乱,把南中治理得服服帖帖,刘禅直接封他为镇南大将军;董允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刘禅就让他管皇宫里的事,连宦官都不敢作乱。直到董允去世后,黄皓才慢慢掌权,这已经是诸葛亮去世二十多年后的事了。 不过刘禅也不是没有毛病,到了执政后期,他确实懈怠了。黄皓这个宦官越来越得宠,开始插手朝政,姜维看不下去,劝刘禅杀了黄皓,可刘禅说 “黄皓不过是个跑腿的小臣,不用当真”,没听姜维的劝。公元 263 年,姜维听说钟会在关中练兵,赶紧上书让刘禅派兵防备,黄皓却找来巫师占卜,说敌人不会来,刘禅就把这事压了下来,连大臣们都不知道。 等邓艾带着魏军偷渡阴平,打到成都城外,刘禅才慌了神,最后听了谯周的建议,开门投降了。陈寿在《三国志》里写得明白:“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意思是刘禅用对人的时候,就能做个合格的皇帝;宠信小人了,就变得糊涂。诸葛亮死后的前二十年,他靠着蒋琬、费祎这些贤臣,又借着曹魏内乱的机会,把蜀汉打理得稳稳当当;可到了后期,他宠信黄皓,荒废朝政,最终丢了江山。 所以说,刘禅能在诸葛亮死后当 30 年皇帝,不是因为他多英明,也不是纯粹靠运气。一方面是诸葛亮留下了得力的人才和稳定的制度,另一方面是他懂得分权制衡、稳住内部。再加上曹魏自顾不暇的外部条件,这几样凑在一起,才让这个被骂 “扶不起” 的皇帝,硬生生守了三十年江山。 直到所有有利条件都消失,蜀汉才走到了尽头,这也正应了 “时势造英雄,也能保庸君” 的老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