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长在稀土问题上与中国硬刚。他放话说,德国稀土用在什么地方不关中国事!那确实不关我们的事儿。但要不要卖给你那也不关你德国的事,我们想卖谁就卖给谁! 因而当德国外长声称“我们用在哪你不管”时,背后的逻辑其实要更加复杂:不仅是买家的自由问题,更存在卖家对出口管制的选择权。 事实上,德国及欧盟内部近年来对于稀土依赖的讨论越来越多。官方数据表明,虽在2024 年欧盟进口稀土总量比前一年下降近30%。 但中国仍然是最大供应国,其份额几乎为半数。这意味着德国汽车、新能源、精密制造等支柱产业,即便从原矿来源多样化,仍然难以绕开中国在加工、冶炼领域的主导地位。 德国政府公开批评中国“单方面、不够透明”的出口规则,认为这在损害其作为可靠贸易伙伴的形象。 在这种背景下,德国的强硬口吻虽然引人注目,但其内在则显现出另一种矛盾:一方面强调自主,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受限于供应链现实。 从经济维度看,德国制造业的压力正在上升。汽车工业作为德国经济的一大引擎,正被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及供应链优势所倒逼。 德国若在稀土、风电、磁体这些环节遭到制约,其衍生影响将不仅限于原材料短缺,还可能波及生产设备、出口产品、就业岗位等深层次结构。 此外,德国这波操作还夹杂着外交层面的敏感因素。德国在“台湾”议题上所采取的议会访问、相关人员互动等行为被中方视为触碰其核心利益,而这与稀土出口议题一并使中德关系更加复杂。 德国若把稀土问题与政治议题捆绑,结果可能是削弱自身在供应链谈判中的立场,而非增强。中方明确指出,稀土出口管理是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供应链稳定性的考量,而并非针对某一国家。 从商业逻辑来看,买卖关系是双向选择:买方有使用自由,但卖方也有出售自由。 当德国宣称“你怎么用关我们什么事”时,而中国方面如果决定以合规数据或许可证制度作为出口前提,那其实是行使合法出口管理权。 欧盟方面随后也促成与中国建立“稀土特别通道”,以尽快审批欧方企业的出口申请,这暗示供应链方比言辞更现实。 而德国若在工业转型、能源结构变化、全球市场调整方面迟缓,单纯将问题归咎于中国显然无法彻底解决。德国为了配合美国和欧洲的地缘政治选择,在能源来源、供应商选择上已先付出代价。 放弃与俄罗斯的大规模天然气合作,转而进口成本高昂的液化天然气,再加上制造业受成本上升与竞争加剧双重影响,德国的工业基础面临挑战。 若再在稀土供应上出现不稳,其制造业将陷入更为吃紧的局面。 从战略角度看,德国和欧盟如今正尝试调整:部分选择在欧洲内部、或其他国家设立稀土加工、磁体生产等替代项目,减少对个别国家的依赖。 但这个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可成。就欧盟数据显示,中国在2024 年仍占欧盟稀土进口的近半份额。 换言之,德国若希望真正“脱钩”或至少降低风险,不仅得在原材料端寻源多元,更需在中游加工、深度制造能力上补足短板。 如果德国继续以“摆架子”口吻对待中国,同时忽视自身产业转型、供应链调整和外交策略的实际需求,那么结果可能是成本先行、收益倒后。 企业生产线可能因关键材料审批延误而遭受损失,一旦产业链出现断裂,喊口号远不如实地修复链条更为重要。 最终,德国若想安全、稳妥地推进工业现代化,就应摆正位置:供应链是现实、合作是选择、对话优于对抗。只有回到协商与务实路径,工业、贸易与外交才能同步推进。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