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中国会放弃2036申奥!当年中国举办奥运,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反复来挑毛病,让中国人身心受到了极大伤害,如今现在没人申办了又想起中国,不理他们对我们来说是最正确的选择。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刚借着改革开放尝到发展的甜头,迫切想通过一场国际盛会让世界看见自己,奥运会自然成了最理想的窗口。1993年9月23日,摩纳哥蒙特卡洛的国际奥委会大会上,整个中国都屏住了呼吸,可最终北京以43票对45票的两票之差输给了悉尼,错失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 后来人们才知道,当时台湾当局曾派人传话给相关委员施压,而那些本该支持我们的力量也因各种微妙的博弈没能完全到位,时任国际奥委会第一副主席的何振梁看着结果红了眼眶,这份遗憾成了一代人心里的疙瘩。那时的中国像个迫切想证明自己的学生,卯足了劲准备功课,却在最后关头被莫名扣了分,那种委屈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 等到2001年北京终于拿到2008年奥运主办权,所有人都以为熬出头了,可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挑剔却没停过。为了符合他们的标准,中国砸下194.9亿元新建和改扩建36个比赛场馆、66个训练馆,赛事组织和接待又花了193.43亿元,单是运动员住宿餐饮、医疗设备这些细节就投入33.69亿元。 可即便如此,质疑声还是源源不断。2017年,国际奥委会突然对2008年奥运样本重检,以兴奋剂为由剥夺了刘春红、陈燮霞、曹磊三位女子举重选手的金牌,要知道这些运动员当年都是为国争光的英雄,多年后却要承受这样的“翻旧账”,难免让人觉得是鸡蛋里挑骨头。 更让人窝火的是女子跆拳道四分之一决赛,中国选手陈中都已经获胜晋级,英国选手申诉后,裁判仅凭录像就改判结果,硬生生把铜牌从我们手里“调整”了出去,这样的判罚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背后的猫腻。那些年中国为了办好奥运,连空气质量都反复优化,可在某些委员嘴里,还是能挑出一堆不是,这种带着偏见的审视,确实让人心累。 再看看现在的奥运会,早就不是当年各国抢破头的香饽饽了。牛津大学一份研究显示,自1960年以来,历届奥运会平均超支率高达180%,蒙特利尔1976年办奥运亏了15亿美元,这笔债硬生生还了30年,当地市民多交了 decades 的“奥运特别税”;雅典2004年奥运原计划花46亿美元,最后花了150亿美元,直接为后来的债务危机埋下伏笔。 这么算下来,办奥运简直是赔本赚吆喝,难怪波士顿、罗马、汉堡这些城市都中途放弃申办,连日本札幌2030年冬奥会也因为民众反对和丑闻搁置了,毕竟谁也不想为15天的盛会背上几十年的债。 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名单里倒是有印度、卡塔尔、韩国这些国家,印度总理莫迪喊着“14亿人的梦想”,卡塔尔靠着世界杯的家底凑热闹,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心里门儿清,公开说“来自中国的申办总是最受欢迎的”。 这话听着客气,实则满是无奈——现在能把奥运办得既有面子又不出乱子的国家太少了,中国2008年奥运的组织能力、2022年冬奥的无缝衔接,早就成了国际奥委会眼里的“标杆模板”。 可当年那个追着要认可的中国早就变了,1993年我们GDP还不到3.5万亿元,如今早已突破126万亿元,上海一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就有7608.2亿元,办奥运的钱肯定拿得出,但没必要再为了讨谁的欢心委屈自己。 这些年中国办赛的底气越来越足,杭州亚运、成都大运会办得风生水起,上海还接了奥运资格系列赛,可一提申奥就摆手。 上海多次辟谣申办计划,成渝联合申奥也只是远景规划,连被网传有意向的青岛都赶紧出来否认。不是办不了,是实在犯不上——当年为了符合奥运标准,我们要迁就各种规则,哪怕有些判罚明显不公也得忍着;现在国际奥委会为了吸引申办,连项目都开始“东道主优先”,巴黎加霹雳舞、洛杉矶加腰旗橄榄球,规则变得比变脸还快,这种前后态度的反差,谁看了都得犯嘀咕。 当年北京申奥时,国际奥委会的考察团恨不得把场馆的螺丝钉都检查一遍,空气质量差一点就念叨个没完;如今为了让城市申办,主动降低门槛,说什么“可持续、低成本”,甚至允许共用场馆。这种转变哪儿是看重中国,分明是没人接盘了才想起这个“冤大头”候选人。 1993年那两票的遗憾,2008年那些无端的挑剔,不是说忘就能忘的。现在的中国早就不需要靠奥运金牌证明实力,也不用借奥运开幕式刷存在感,我们的空间站在太空转着,高铁在全国跑着,全世界的人都主动来中国看风景、做生意,有没有奥运主办权,真没那么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