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从马来西亚大肆进口稀土,这一下吉隆坡真慌了。马来西亚部长火速重申出口禁令,因设备和人员都来自中国! 故事的导火索得从2025年3月说起,中国正式升级稀土出口管制,对镝、铽等关键重稀土实施定向配额管理。 这一下可把日本逼到了绝境,他们92%的镝和88%的铽全靠从中国进口,这些都是高端电机、军工产品的核心原料,没了它们生产线只能停摆。 4月刚过,日本铃木、丰田的新能源汽车工厂就陆续减产,有媒体爆料,仅本田一家企业因稀土短缺,每周损失就超过200亿日元。 急红了眼的日本企业没别的办法,转头就把目标锁定在马来西亚,毕竟这里有莱纳斯公司的稀土分离厂,是中国之外少有的能加工重稀土的地方。 日本商社的采购团队带着现金直奔关丹港,订单金额一涨再涨,恨不得把马来西亚的稀土原矿全包圆,运输船在港口排起了长队。 这波疯狂抢购直接让吉隆坡乱了阵脚,5月中旬,马来西亚自然资源部长扎夫尔・阿齐兹紧急召开发布会,语气急促地重申原矿出口禁令,态度比之前强硬了不止一个档次。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马来西亚这是硬撑着给自己找台阶,他们的底气早就被中国技术攥在了手里。 莱纳斯工厂里,七成以上的核心设备都是从中国江西赣州进口的,小到萃取柱的密封件,大到离心机的控制系统,全是“中国制造”的标签。 现场干活的熟练工里,一半以上是中国技术员,去年中国因环保整改延迟两个月发零件,莱纳斯的产量直接暴跌三成,这就是最真实的依赖写照。 更让马来西亚头疼的是,他们自己加工的氧化镝纯度只有92%,比中国产品低4个百分点,成本却高出30%,卖原矿赚不到钱,卖成品又没竞争力。 扎夫尔部长心里跟明镜似的,卖一吨原矿的利润刚够买台中端手机,可要是加工成永磁体,利润能翻十几倍,谁愿意一直当别人的“原料供应商”? 其实莱纳斯公司早就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2025年5月镝生产线投产时,总裁还高调宣称要替代中国供应,结果没多久就被现实打脸。 美国之前给莱纳斯砸了2.58亿美元扶持资金,想打造西方稀土供应链,可没有中国的无氨浸出技术和工艺经验,生产的稀土杂质超标,根本达不到工业标准。 马来西亚也不是没想过自救,他们新划了六个稀土矿区,要求中标企业必须把30%以上产品做成永磁体等下游产品,还联合中国成立了绿色冶炼技术工作组。 可技术这东西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定的,稀土冶炼的温度控制、药剂配比,全是中国老师傅手把手传下来的“肌肉记忆”,光看图纸根本学不会。 日本这边也挺无奈,虽然从马来西亚抢到了一些稀土,但莱纳斯工厂一年产能也就300吨,顶多满足他们三成需求,而且每吨成本比从中国买贵40万美元。 更讽刺的是,日本高端制造需要99.99%纯度的稀土,莱纳斯的产品只有99.5%,最后还得偷偷找中国企业做二次提纯,绕来绕去还是没躲开。 马来西亚这次重申禁令,表面是拒绝日本的过度开采,实则是看清了自身的短板,没有自主技术,手里的资源再宝贵也是别人的“嫁衣”。 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都在中国,技术领先国外至少20年,成本却只有三分之一,这不是靠砸钱就能短期内突破的壁垒。 现在中马合作的绿色稀土示范线已经动工,预计2026年一季度在关丹投产,说白了,马来西亚还是得靠中国技术才能实现产业升级。 日本也在到处找替代方案,去越南、哈萨克斯坦探矿,甚至研发碳磁体替代材料,可这些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碳磁体怕水怕氧,根本用在高端设备上。 这场稀土博弈戳破了一个真相:在关键产业领域,资源再多不如技术在手,马来西亚的慌乱,本质上是没有技术自主权的被动。 中国管制稀土不是为了卡谁的脖子,而是在维护自身资源安全和环保底线,毕竟稀土开采冶炼的环保成本,不该由我们独自承担。 未来十年全球稀土需求预计会增长3倍,谁能掌握全产业链技术,谁就能掌握话语权,这一点马来西亚和日本都看得越来越清楚。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