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俄罗斯宣布了 11月8日,俄罗斯国防部通报称,俄武装部队7日夜间至8日凌晨对乌克兰军工企业及配套能源设施发动大规模高精度打击,所有目标全部命中。(光明网) 进入2025年,俄乌冲突已陷入“拉锯战”:乌军凭借北约援助的装备能守住防线,但反攻始终难有突破;俄军掌握制空权,却也难以快速推进。 这种僵局的核心,在于乌军虽本土军工受损,但靠北约持续输血仍能维持战力。而俄军此次打击,直接瞄准了这个“输血系统”的关键节点——乌克兰本土军工产能。 从俄国防部后续披露的细节来看,此次打击的“精准度”得到了充分体现。行动动用“口径”巡航导弹和“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打击目标涵盖哈尔科夫坦克修理厂、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导弹零部件厂,以及为这两家企业供电的扎波罗热州3座变电站。 俄军采用“电子压制+精准打击”的组合战术:先由电子战部队干扰乌军防空雷达,再由导弹分波次打击,全程未被乌军防空系统拦截。 有个真实案例能直观说明打击的针对性,哈尔科夫坦克修理厂不是普通工厂,它是乌军唯一能大修T-84主战坦克和翻新北约援助“豹2”坦克的企业。 今年9月,乌军从北约接收的20辆受损“豹2”,正是在这里修复后重新投入战场。而这次打击后,该厂的主体车间被夷为平地,据乌方匿名军工人员向路透社透露,“至少半年内无法恢复修复能力”。 关于打击的时机选择,背后存在三重战略考量。 其一为战场时机:11月初是乌军准备冬季防御的关键阶段,此时摧毁其军工产能,可直接削弱乌军冬季装备保障能力。 其二为外交博弈:恰逢第47任美国总统特朗普酝酿“对乌援助新方案”,俄军用打击成果展示“军事施压的实际效果”,为美国国内的“援乌疲劳论”提供了支撑。 其三为技术验证:此次实战首次同时运用“口径”与“匕首”导弹的协同战术,为后续可能的冲突积累经验。 早在10月中旬,俄总参谋部就发布《乌克兰军工产能评估报告》,明确列出12个“关键打击目标”,此次打击的3个目标均在清单内。从打击规模看,动用20多枚高精度导弹,显然不是针对一次小规模无人机袭击的回应。 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开篇即集中打击南联盟的军工企业和电力设施,仅用78天便迫使南联盟妥协。 俄军此次思路与之一致:现代战争的核心是“持续造血能力”,缺乏军工产能支撑,即便装备先进,受损后也无法补充,北约援助终将被逐步消耗。这种“釜底抽薪”的打法,比正面战场的拉锯战效率更高。 对乌克兰来说,这次打击的影响是“致命且连锁”的。除了军工产能受损,能源设施被摧毁还引发了连锁反应。扎波罗热州的3座变电站停电后,不仅影响了周边3个军工配套厂的生产,还导致哈尔科夫市区部分区域限电。 更严峻的是,乌军的导弹库存本就紧张,此前依赖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工厂生产的导弹零部件进行翻新,如今工厂被毁,后续导弹补给只能全靠北约,而北约的援助节奏最近明显放缓。 此次打击还凸显了俄军的情报优势。哈尔科夫坦克修理厂为躲避打击,于今年8月转移部分设备至地下车间,并宣称“已具备抗打击能力”。 但俄军导弹精准命中地下车间的通风口和入口,直接摧毁核心设备。这表明俄军要么通过内线获取情报,要么通过卫星和无人机实现对目标的持续监控,这种情报能力是乌军和北约短期内难以破解的。 乌克兰军工体系虽受损,但尚未完全崩溃,部分小型配套厂仍在运转。北约可能调整援助策略,从“援助成品装备”转向“援助零部件和设备”,协助乌军在波兰等邻国建立“境外维修中心”。此外,冬季来临后,战场泥泞将限制装甲部队行动,俄军借此发动大规模进攻的难度较大。 从战争形态演进的角度来看,此次打击的启示清晰可见:现代战争已不再是“士兵面对面拼杀”,而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军工产能、能源保障、情报监控等“幕后”环节,实则决定着战场走向。 对乌克兰而言,失去本土军工支撑后,单纯依赖外部援助并非长久之计;对俄罗斯而言,此次打击虽能掌握战场主动,但要彻底打破僵局,仍需持续实施精准打击并保持施压态势。 俄军可能会持续打击乌军的军工和能源设施,逼迫乌军在谈判桌上让步;而乌克兰会加紧寻求北约建立“安全保障”,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扭转战局。 对欧洲各国来说,俄军展示的高精度打击能力,会让他们更重视本土防务,欧盟的“防务一体化”进程可能会因此加速。无论如何,这场冲突的走向,早已不只是俄乌两国的事,而是牵动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关键棋局”。 信息来源: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大规模空袭 乌多地能源和交通设施受损 光明网2025-11-09 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