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嘉定发生了一起备受热议的事件。一名大学生网购了一把电梯广告通用钥匙,一口气关停了小区内100多块电梯广告牌。该大学生宣称:“电梯广告是入侵式广告,声音嘈杂,大家对此意见很大,我这是在做好事!”他的行为引发了公众对于“正义”与“违法”的讨论。 事情的缘由是:这位大学生厌烦频繁播放的电梯广告,觉得这些广告干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破坏了环境的宁静。于是,他通过网络购得一把所谓的“电梯广告通用钥匙”,打算自行关闭广告牌。最终,他成功关闭了多个电梯的广告,赢得了部分居民的支持,但也有人觉得他的行为太过冲动。 然而,从法律层面看,这无疑是擅自破坏公共财物和非法侵入他人财产的行径。电梯广告牌归物业公司或广告公司所有,未经授权擅自操作,属于违法行为。即便出发点是改善生活环境,但以非法手段“做公益”,难免会触碰法律底线。法律明确规定,擅自拆除或破坏他人财物,属于侵权甚至犯罪行为,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这起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正义”与“违法”的探讨。有支持者觉得,广告确实扰民,降低了生活质量,大学生的行为是在表达不满、改善环境,是一种“善意的违法”。但也有人指出,任何改善环境的行动都应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开展,不能以违法为代价。否则,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社会秩序问题。 实际上,解决此类问题的正确方式应是通过合法途径反映诉求,比如向物业公司或相关部门反馈,促使广告内容合理调整或减少。公众的意见与建议应通过法律和制度渠道表达,而非擅自行动。 总之,这位大学生虽出于善意,想改善生活环境,但其方式明显违法。我们应尊重法律,理性表达诉求,用合法手段维护权益。只有在法律的框架内,才能实现真正的正义与社会的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