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我回到老家院子。 阳光撒在院子里格外明亮,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风轻轻吹着,也还是记忆里的温度。 只是院子里,再也找不到奶奶的身影了。 走到墙角整理杂物时,我的手突然碰到一个熟悉的陶坛。拂去灰尘,掀开盖布,一股熟悉的味道猛地钻进心里——是奶奶的黄豆酱! 就这一瞬间,我好像被带回了十年前的那个夏天。 那时候,奶奶总在立夏后开始做酱。她先把黄豆一粒粒挑拣干净,放在大盆里浸泡一整夜。第二天,豆子变得胖乎乎的,她就开始上锅蒸。 “做酱急不得,”她一边往灶里添柴火,一边对我说,“火候不到,味道就不对。” 我最爱蹲在旁边看她忙碌。蒸汽把厨房变得朦胧,豆香混合着柴火的味道,成了我童年最熟悉的记忆。她的手因为常年劳作显得粗糙,但动作总是那么轻柔。发酵好的豆子要放在竹匾里晾晒,每天清晨,她都会把酱坛搬到院子里,傍晚再搬回厨房,从不间断。 “囡囡,来尝尝。”新酱好的那天,她总会用筷子蘸一点,轻轻抹在我的馒头上。那咸香中带着微甜的味道,至今想起还会流口水。 我也试着照她的方法做过。一样的豆子,一样的步骤,可做出来的酱,总少了那份醇厚的回味。起初我不明白,后来才懂——这坛酱里,有奶奶三十年的手艺,有她对全家人吃饭时笑容的期待,有她日复一日搬动酱坛时滴落的汗水。这些,都是我复制不来的。 原来,让我们念念不忘的,从来不是食物本身。 是奶奶系着那条褪色围裙在灶台前忙碌的背影; 是她把第一口新酱递给我时眼角的笑纹; 是她在夏夜里一边摇着蒲扇,一边看着我大口吃饭的温柔目光。 月光洒在酱坛上,我轻轻把它放回原处。有些味道会随着时间消失,但那份被爱的感觉,却已经在心里扎根。 奶奶不在了,可她留给我的,远不止这一坛酱。而是知道了什么是爱,懂得了什么叫珍惜。这些,足够照亮我往后的每一个夜晚,温暖所有想她的日子。童年老家的样子 童年老家老房子 老家才有人间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