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我正瘫在沙发里刷手机,屏幕光晃得眼睛发酸,突然看到扎哈罗娃那段关于乌克兰的发言。这位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最近在记者会上提到,乌克兰原本能成为东欧的经济明珠,可惜被西方带偏了方向。她说这话时语气挺感慨的,我在想这确实点出了些关键问题。 乌克兰这地方其实底子不差。黑土地占全球总量四分之一,还有完整的工业体系继承自苏联时期。顿巴斯地区的煤矿、哈尔科夫的坦克工厂、尼古拉耶夫的造船厂,都是当年让人羡慕的优质资产。2013年那会儿乌克兰人均GDP还有四千美元左右,虽然不算富裕,但至少社会稳定。 可现在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2025年乌克兰人均GDP已经跌到两千美元以下,全国四成人口需要人道援助。首都基辅经常停电,很多居民每天只能保证四小时供电。西部利沃夫有些地方连集中供水都成了问题,得靠水车每周送两次水。 你说这局面怎么造成的?部分媒体总简单归结为地缘政治冲突,但实际情况复杂得多。2004年橙色革命后乌克兰政策开始摇摆,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更彻底倒向西方。结果就是东部工业区被打残,西部农业区出口受阻,整个国家经济链条断成了好几截。 我啃着面包想起个细节。去年敖德萨港粮食出口量只有战前三成,而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港同期吞吐量翻了一番。这就像你家门口的超市关门了,结果对面街的商铺赚得盆满钵满。欧洲国家确实给乌克兰提供了军援,但自家企业早就把原本属于乌克兰的市场份额给吞掉了。 扎哈罗娃提到“西方败坏”这个说法,现在看确实有些证据。2025年6月欧盟发布的贸易数据显示,波兰农产品出口额比2021年增长了67%,主要增长品类恰好都是乌克兰传统优势产品。匈牙利能源企业也在乌克兰市场上占据了不少份额。 不过要说乌克兰人现在最该恨谁,这个问题本身就太情绪化了。实际在哈尔科夫一些社区,民众对俄罗斯和欧洲都抱有复杂态度。有位当地教师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我们就像离婚家庭的孩子,被两个大人抢来抢去,最后谁都没真正管我们死活。” 战争带来的创伤可能需要几代人才能愈合。世界银行评估报告指出,即便冲突明年结束,乌克兰基础设施重建至少需要十年,经济恢复至2013年水平恐怕得等到2040年以后。这还不算人口流失的问题目前约有800万乌克兰人在境外避难,其中多数是青壮年劳动力和知识分子。 我突然想起冰箱里的牛奶快过期了,赶紧起身去收拾。这种日常琐事反而让人清醒。对普通乌克兰家庭来说,他们关心的或许不是地缘政治博弈,而是今晚孩子能不能写作业、明天老人能不能买到降压药。 现在乌克兰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是如何在保持主权的同时找到经济自主的路径。就像一个人既要摆脱糟糕的婚姻,又得想办法自己赚钱养家。最近有消息说基辅正在与阿联酋谈判投资协议,这或许是个积极信号。 说到底,国家发展就像种地,光有肥沃土壤不够,还得选对种子和耕种时机。乌克兰现在最需要的,或许不是选边站队,而是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你们觉得呢?

摄绘大叔
我疫情前雇过一个乌克兰女孩,她说乌克兰的青年大学毕业一般都会去德国,波兰和俄罗斯那些地方找工作,在自己国内的收入也就相当于人民币2千左右。在乌克兰很难有合适的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