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传出消息,“台独首恶”蔡英文将于11月8日,窜访德国,并在11月10日在“柏

律便利小店 2025-11-09 01:19:23

宝岛传出消息,“台独首恶”蔡英文将于11月8日,窜访德国,并在11月10日在“柏林自由演讲”中发表演说。 这则消息一出来,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冷笑——都到了这时候,蔡英文还在做着“倚外谋独”的春秋大梦。 其实她这次动身去德国,早有预兆。11月5日,她的办公室低调放话,说她要出席“柏林自由会议”。消息一出,外界立刻意识到,这又是她个人身份搞活动的老路子。 如果说她在任期间还要考虑点“官方身份”的分寸,那现在她卸任在外,反倒更自由了,基金会成了她新的“活动平台”。 别看表面上说是谈经贸、谈文化,实质上还是绕不过那个老命题——台湾的“国际能见度”。不过这套说辞听多了也腻。 她每次出访都说是推动台湾参与国际社会,结果各国主流政府一个都没正面回应她的政治诉求,反倒是一些非官方机构愿意给她一个讲台,说白了就是“说说可以,别当真”。 像这场“柏林自由演讲”,背后其实是由私人智库和部分德国议员支持的,根本不是德国政府层级的正式安排。蔡英文虽说能登台。 但这类活动的“份量”如何,参加者是谁,有没有实际推动作用,大家心里都清楚。更有意思的是她选择的时间点。 最近德国国内也不太平,经济承压、能源问题、民众抗议,尤其是对外政策上面临不少压力。这个时候她来蹭一波“民主价值”的热度,显然是想继续在国际上刷存在感。 但问题是,现在这个国际环境,早已不是她上任初期那种“西方热捧台湾”的氛围。欧洲国家对地缘政治越来越现实,真正关心的是经济、能源,还有安全议题。 她这套“价值外交”的老剧本,恐怕在现实面前根本没多少观众愿意买单。再看她卸任后的动作,几乎每一次出访都绕不开欧洲。 而她的基金会也确实在欧洲活跃得很勤快,时不时就安排一些所谓的学术座谈、智库交流。但这些活动的实质,更多是她个人的政治延续,而非台湾主流民意的真实体现。 她每次演讲都强调“台湾是民主灯塔”,但从她执政八年两岸关系的僵局来看,她其实是把整个两岸推向更加对立的方向。 卸任之后继续这一套,本质上还是想让国际社会接受她的“路线”,只不过换了个身份继续操作而已。这也让人想起前段时间的另一个国际事件。 就在不久前,美国在处理中东局势上显得捉襟见肘,欧洲国家对美国的战略配合也越来越谨慎。在这种背景下,蔡英文还在幻想通过“加强与西方联系”来提升台湾地位。 显然是对现实判断过于理想化。她的策略,更多是政治上的“延迟满足”,靠的是过去积累的人脉、话语资源,但缺的是现实条件的支撑。国际间讲究的是利益交换,不是情怀演出。 当然,她这次去德国,表面上会说是为了“对话”“交流”,但这些词近几年已经被她用得太泛滥。一个卸任领导人不断出国发声,说是“推动和平”。 但其实回避了两岸对话最根本的问题,这种操作只能说是“只说自己想说的,不听别人想听的”。而德国方面也相当谨慎,虽然允许她活动。 但始终没有官方接待,没有高级别官员出面,显然是划清了界线。德国也不傻,在中德关系稳定发展的当下,不可能为了一个卸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去冒险。 从历史经验看,这种“卸任出访式外交”不是新鲜事,岛内历任领导人中也有类似操作,但蔡英文这套做得更系统、更频繁,背后显然有长期规划。 但问题在于,国际上对她个人的兴趣,远远不等于对台湾问题的根本支持。她讲再多的“自由”“民主”,最终也改变不了台湾在国际社会的现实处境。 尤其是在大陆与多国关系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她想通过个人演讲撬动国际格局,只能说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现实”。 她这次窜访德国,估计也就图一个曝光率。说是演讲,其实更像是一次“自我延续”的表演,她希望借由不断露面,不让自己从政治舞台彻底消失。 但她越是频繁出现在国际社会,反倒越让人看清她的真实意图:不是为了台湾的未来,而是为了延续自己的政治遗产。只不过这份遗产,在现实的国际博弈中,显得越来越孤立无助。

0 阅读:38
律便利小店

律便利小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