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杭州一校长退休,拒绝百万年薪,前往山区支教,谁知半年后,学生就消失了60多个,校长慌忙向教育局询问,电话那头传来的回应,让他心头一紧:“这种情况,已经很不错了,” 2016年,杭州学军中学退休校长陈立群做了一个决定:放弃民办学校百万年薪,去贵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支教,而且不要一分钱报酬,身边朋友都觉得他疯了,但他还是去了。 台江民中当时的情况确实不太好,陈立群第一次去晚自习巡查,看到一个班里三十多个学生趴着睡觉,讲台上的老师也没怎么管,开学时有60多个学生没来报到,他打电话问教育局,对方告诉他这已经算是好的了,往年流失更多。 更让他头疼的是教学质量,有的高三老师上课不带教案,讲题思路也不清晰,学生基础薄弱,很多人连基本的学习习惯都没养成,2016年那年高考,学校本科上线率只有10%左右。 陈立群开始一点点改变,他制定了十几项管理制度,从早读到晚自习都有明确要求,对于实在不负责任的老师,他也坚持调整,同时他把自己在杭州的一些经验带过来,还自掏腰包设立奖教金,鼓励认真教学的老师。 硬件条件也在逐步改善,学校新建了两个食堂,学生宿舍装上了卫生间和热水器,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变化,对山里的孩子来说意义重大。 但最难的还是劝学,台江民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家庭困难,不少是留守儿童,有些家长觉得读书没用,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陈立群周末就往各个苗寨跑,四年时间去了180多个贫困学生家里。 有个寨子里23个女孩准备辍学,陈立群反复上门做家长工作,有的家长一开始不愿见他,他就在门口等,慢慢地,家长被他的诚意打动了,这23个孩子最后都回到了学校。 变化一点点显现出来,以前学校开家长会,来的家长还没有老师多,后来高考时,校门口等候的家长越来越多,有的特意从外地打工的地方赶回来,当地出租车司机也开始主动帮忙,高考那几天免费接送考生。 成绩是最直观的证明,2020年高考,台江民中1047名考生中有829人考上本科,本科上线率达到79%,四年时间,超过2200名苗族孩子通过高考走出了大山。 陈立群有个习惯,每年高考成绩出来后,他会亲自把喜报送到学生家里,有一次他去施洞镇,一位80多岁的苗族老人接过喜报看了又看,那是她家第一个大学生,老人拉着他的手连声道谢,说这是家里的大喜事。 2020年陈立群卸任校长职务,但他还在台江,他说自己这辈子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一个个贫困学生考上大学,比起百万年薪,这种成就感是金钱买不来的。 台江的故事说明,好老师和好的教育环境能改变很多东西,不仅仅是考试分数,更重要的是让山里的孩子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知道通过努力可以走出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陈立群刚到学校时,面临的局面相当严峻:校园里,食堂菜盆上停满苍蝇;课堂上,晚自习时间一个教室甚至有37个学生在睡觉,老师却疏于管理。 更让人忧心的是,学生辍学现象严重,有些寨子甚至几十年没出过一个大学生,面对挑战,陈立群开始多管齐下进行改革,他大力整顿校风,制定了16项管理制度,对教学秩序进行严格管理。 他不仅分文不取,还拿出个人积蓄设立奖教金,奖励优秀教师。学校的硬件也得到了改善,食堂从一个增加到三个,学生住进了带卫生间的宿舍。 但要改变孩子们的命运,首先要让他们留在校园,台江民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许多是留守儿童。陈立群利用周末走访苗寨,进行家访。 几年来,他跑遍了众多贫困学生家庭,最远的一家需要先开车一个半小时,再坐船45分钟,最后步行半小时才能到达。 在您看来,除了提高成绩,教育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带来的最宝贵改变是什么?欢迎分享您的见解。 信源:澎湃新闻2024年《本科率10%变79%,支教校长助2200多名学子走出大山》
